马卡宁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同貌人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3 01:10
本文关键词:马卡宁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同貌人体系研究 出处:《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马卡宁是当代俄罗斯文坛上一位天分卓越、独具一格的作家。他被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阿格耶夫、萨拉斯金娜等人公认为"俄罗斯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发表了多达六十余部长、中、短篇小说及随笔散文。1993年,中篇小说《铺着呢子,中间放着长颈瓶的桌子》获得俄罗斯布克文学奖。1999年,长篇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获得俄罗斯国家文学与艺术类大奖。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所讨论的议题广泛,几乎涵盖了马卡宁之前作品的大多数重要命题。因此该小说堪称作者创作生涯的总结性作品。这部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主人公的角色定位、对地下人文化的文学解读、互文性等,而"同貌人体系的构建"则是小说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继往开来的一种探索和诠释,贯穿了小说的诸多方面,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本论文将马卡宁的长篇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作为分析对象,以小说中的"同貌人"体系研究为题目,在对作品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参考马卡宁其他的作品、言论,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特点、"互文性"表现手法、"同貌人"体系架构等内容。自"解冻"至苏联解体期间,苏联地下文学发展良好。与地上文学共同构成了苏联文学的宏伟蓝图。《地下人,或当代英雄》描写了以彼得罗维奇为首的地下艺术家的生活,但小说并不只是单纯哭诉地下室作家的艰难生活,更多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剖析其对人生意义和文学的思考。小说中除了地下人主人公之外,还塑造了地上作家、精神病人等一系列角色,这些角色与主人公在内在性格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与主人公构成了当代文学意义上的同貌人。同貌人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传统形象,马卡宁继承和发展了它。传统上来说,同貌人在文学中通常是指外貌相似、无法互相区分的人,而随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对同貌人的定义更广泛了。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人物因为"内在"的相似性而成为了"同貌人"。同貌人往往有相似的性格或曾经有相似的经历,但是后来因为不同的人生选择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马卡宁的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便是突破了以往同貌人专指一个人,直接叙述这个人的心灵分裂性和思想多重性的传统,通过塑造同貌人人物形象体系,来间接指代主人公内心的多重思想,多重选择。在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马卡宁成功地塑造了彼得罗维奇、济科夫、斯莫利科夫等人物,构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同貌人体系。小说内部的同貌人体系是建立在一个三层的垂直空间中的。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说,垂直空间最底部的一层属于地下文学、地下作家,他们宁愿一无所有也不愿意到地上世界来。中间的一层属于普普通通的居民和俄罗斯新一代的商人。这一层有固定的规则和权威,居民永远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些规则,他们永远是中庸的。商人则是利用着这些规则为自己谋得利益。而上层则是俄罗斯文学。文学对于地下人来说是评判一切的标准,融入其思考世界的过程中。但是当代文学对于中间一层的人来说却越来越不重要了。普通居民己被固定的规则羁绊,无法与文学进行灵魂的对话。而商人则在试图忘记文学和宗教,通过利益的计算来做出判断。主人公彼得罗维奇身为地下人,但他放弃了作家身份并一直保持与中层居民、商人以及文学的交流,设身处地地体察三个层次世界的生活和价值观。他是连接三个层次空间的纽带,在三个空间中都有同貌人。在他身上有机地融合了三个空间人物的个性和命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完成以下任务:深入探讨《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及相关文学作品,展开文本分析,发掘作家建立的"同貌人"体系及其特点和作用,了解作家对当代文学影响力减退的看法和人性解放的哲学观点。小说的同貌人体系分为三部分,分别对应于小说的三层垂直空间。第一部分是小说地下空间的人物形象与主人公组成的同貌人。彼得罗维奇在小说中的一个地下作家同貌人是济科夫。起初他与彼得罗维奇同为地下作家,同甘共苦,拥有相似的文学追求。但"解冻"以后,济科夫选择接受地上作家的官职,离开了地下文学。他过上了体面的正常生活,却被工作牢牢羁绊。他的生活是彼得罗维奇可以拥有但不愿选择拥有的一种生活。小说中另一组重要的同貌人是彼得罗维奇与他的是弟弟韦涅季克特。两人本都拥有自由的灵魂和杰出的艺术天赋,但弟弟被关入精神病院以后,便不得不开始顺从于权威,而主人公自始至终奉行"还击"的哲学,为了"自我"拼命还击而得以保持自由。事实上,弟弟韦涅季克特进入精神病院后,丧失了正常生活的能力,如圣愚般在精神病院忍受着不公。在哥哥眼中,弟弟是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他如俄罗斯文学般充满同情心和人文关怀,但其艺术天分被权威所压制无法展现。在弟弟身上,彼得罗维奇看到没有"反击",而是"被迫屈服"的自己。此外,彼得罗维奇还有几位始终忠诚于地下文学的同貌人,最终的命运也逃不过悲惨死去或是发疯。第二部分是小说中层空间的人物形象与主人公组成的同貌人。由于主人公的边缘性,他在筒子楼居民中的同貌人较少。小人物捷捷林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同貌人。过去的彼得罗维奇渴望发表文章却被出版社屡屡拒绝,当时他的身上也具有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色彩。捷捷林将一条裤腿当成生活的寄托(与果戈里《外套》中的小人物互文),惧怕贫穷的生活,小心翼翼地遵循着生活的规则。彼得罗维奇与其相似的一点是,一直将自己那台不能使用了的打字机完好地保存在身边。后来成为地下人的彼得罗维奇虽然不再写作,但文学在他内心的地位可见一斑。在中层空间的另一组商人同貌人颇具时代特色。商人杜洛夫精明务实,与主人公一样,他们不被社会规则所控制。与主人公不同的是新一代的俄罗斯商人大胆利用社会规则为我所用。他们企图用物质来保证自我的完整,忽略道德的约束,尝试在没有文学和宗教的生活中保持清醒和理智。他们的这一尝试能否成功成为了主人公所关心的问题。第三部分是由上层空间中的俄罗斯经典文学形象与主人公组成的三组同貌人。为验证俄罗斯文学对后人的影响力是否会随着时代更迭而减退,马卡宁为主人公设计了三组经典文学同貌人。主人公试图走过三组同貌人的人生道路。小说的标题《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同时与《地下室笔记》及《当代英雄》互文。小说主人公彼得罗维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地下人构成了一组同貌人,两人都身处地下,过着一无所有的生活。时代的变换导致陀氏的地下人与马卡宁笔下的地下人又有些许不同。陀氏的地下人对地上其他居民的态度是卑躬屈膝的,他在集体权威的压迫下变得神经质并失去自我,而马卡宁的当代地下人则从不为任何外力所屈服坚持维护"自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与彼得罗维奇一样崇尚个性,藐视社会规则。毕巧林的个人主义是建立在对周围人的控制欲之上的,而当今时代的彼得罗维奇则不再追求权利和控制,他怜悯周围毫无自我意识的筒子楼居民,但不会想要征服他们。彼得罗维奇是马卡宁时代的新地下人、新当代英雄,但时代更迭也无法改变永恒的人性。通过主人公最重要的一个同貌人拉斯科尔尼科夫,主人公意识到经典文学穿越时代的永恒意义。主人公自认为像俄罗斯新时代商人一样摆脱了道德束缚的主人公,刻意重复了《罪与罚》中的情节,本以为自己可以忘记文学,不会悔过。但当自己真正犯下罪行之后,良心的谴责使他重新回归文学,走上文学救赎之路。马卡宁通过对地下作家同貌人体系的构建,展现了地下艺术家的多种人生选择,反映了苏联时期地下作家如何通过保持自我,批判了对苏联政权对文学艺术的约束。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文学的地位在当代俄罗斯社会中不再处于中心地位,马卡宁在构建同貌人体系的过程中对此表达了惋惜。同时,马卡宁对文学的未来是怀有希望的。处在中层空间的同貌人不再关心文学,而马卡宁在构建上层文学空间同貌人的过程中,验证了时代变化、人性永恒的命题。文学对人精神上的慰藉和救赎作用是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作者提出为保持真正优秀文学的影响力,俄罗斯当代文学也应努力摆脱桎梏,释放出自由和人性之魂,以解放被禁锢的普通人的心灵,救赎新时代俄罗斯人的精神迷茫。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作者水平有限,在研究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希望本论文可以为马卡宁创作艺术研究的做出一定贡献,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
[Abstract]:The novel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s in Russian literature . In the past half a century , he published many of his novels , such as the role orientation of the hero , the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man culture , the intertextual nature , etc . In the contemporary Russian literature , the characters have a similar character or a similar experience , but they also have different life paths . In the contemporary Russian literature , the characters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or have similar experiences . In his brother ' s eyes , his brother was a very talented artist , and his brother was a very talented artist , but his brother was a very talented artist . His brother was a very talented artist , but his artistic talent was overwhelmed by authority . On his brother , Petrovich saw no " counterattack " . In addition , Mr . Petrovich has a few who are always loyal to the underground literature . In addition , Mr . Petrovich has a few who are always loyal to the underground literature . The final fate also escapes tragic death or madness .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thesis will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Makainen ' s creative arts and provide a little help to other researchers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晨方;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J];俄罗斯文艺;2000年01期
2 汪介之;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我心目中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J];俄罗斯文艺;2000年02期
3 汪介之;重新审视20世纪俄罗斯文学[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4 叶水夫;总结与展望──俄罗斯文学研究20年[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1期
5 赵立程;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拓展与创新[J];学术交流;2000年06期
6 马晓
本文编号:1416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41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