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坐标与心性哲学——论刘荒田散文与新移民文学的全球性主题呈现
本文关键词: 刘荒田散文 全球性主题 多元文化 人类学 生命心性哲学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刘荒田以全球性都市旧金山为象征的最具全球性主题内涵的散文书写有力推进了现代华语散文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刘荒田超越族群、人种和文化之上的散文具有人类文化及其世界主义的思想内涵;(2)作为新移民文学的最经典收获,刘荒田散文充分展现了全球化的不同时期,尤其是"不确定性时期"的一系列的全球性主题,如乡愁主题、移民主题、多文化主义主题、对一个物种的共同体的人类的关注和因性别、性和民族族群的考虑而变得日益复杂化的个人生命实现主题;(3)刘荒田以全球化时代独特的"怀乡范式"模式展示的生命心性哲学,张扬了全球化时代一代自由新移民安身立命的别样心声。刘荒田"假洋鬼子"的文化身份及其文化坐标的建构,使其散文成了新移民文学最有"世界性"特征的文学文本。由刘荒田散文可以清晰明了新移民文学或世界华文文学的基本主题向度以及特有内质。
[Abstract]:Liu's prose writing, symbolized by the global city San Francisco,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prose. Thi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1) Liu Huantian transcends ethnic groups. Prose on the basis of race and culture has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human culture and cosmopolitanism. As the most classical harvest of the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Liu's prose fully shows a series of global themes, such as homesickness and immigr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in the "uncertain period". The theme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theme of individual life realization, which is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by the consideration of gender, sex and ethnic groups, as well as the concern for the human beings of a community of species; Liu Huantian's philosophy of the mind of life is displayed in the unique pattern of "Huai Xiang paradigm"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 new generation of free immigrants have a different voice.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coordinates of Liu Huantian's "fake foreign devils" are constructed. Liu Huantian's prose is the most cosmopolitan literary text of the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which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me orientation and unique endoplasm of the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or the world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ZBW134)
【分类号】:I712.076
【正文快照】: 刘荒田1980年移民美国,30多年来已经出版了20多本散文集,篇数计达2 500多篇。其中1/3的文化随笔散文,像《死亡面具——我的上司为什么自杀?》《唐人街的女乡亲》《又见芸娘》等,颇类全球性主题报告散文,属于刘荒田独特的文体创造。刘荒田散文以全球性主题的表现和独特的现代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应国;西部散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2 段国超;自然流畅 实话实说──论赵新贵散文艺术[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郭薇薇;潘秀华;;散文的密度与厚度[J];写作;2001年08期
4 李正西;论中国散文艺术的思维方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傅德岷,谢豪英;新时期学者散文的美学风范[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徐成淼;贵州散文:落差和距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阮忠;唐代散文“道”、“艺”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黄维梁;散文与结构[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郭薇薇,潘秀华;关于散文的密度与厚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蒋寄红;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浅析[J];求索;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必胜;;真情与纯朴的回归——2010年散文创作一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2 李正西;;对中国散文艺术理论“气说”的讨论[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叶公觉;;九十年代散文面面观[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谭家健;;《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毛乐耕;;散文美二题[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6 林新;;去尽瑕疵文方美——《散文之散——以李国文为例》及《话说张居正》两文语言辨析[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振坤;艾光辉;;简论茅盾散文的艺术发展历程[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8 汪文顶;;日本散文的民族风格及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A];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 总第六辑)[C];1993年
9 阎纲;;《解读李真之死》与“官员写作”[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10 于河生;;登高山观日出,在海上看激浪——丁玲散文的艺术风格[A];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全国首次丁玲创作讨论会专集[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古耜;散文生态与全民写作[N];文艺报;2013年
2 马朝阳;校园散文的价值[N];文艺报;2003年
3 柏霆;内蒙古散文六十年[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4 胡娅;武汉评论界呼吁关注“散文汉军”[N];文艺报;2007年
5 记者 李雅萍 通讯员 李竹华 马山;赵处亮荣获“中国百篇散文奖”[N];吕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亚男;承德散文:在时代脉搏的跳动中成长[N];承德日报;2011年
7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德锦 香港岭南大学博士 散文家 散文理论家;真情实感:散文创作的真谛[N];文汇报;2002年
8 林非 李晓虹 王兆胜;散文:丰收的季节[N];文艺报;2002年
9 王必胜;真情与纯朴的回归[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高昌;旅游散文要有精品意识[N];中国文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啸;京派散文:走向塔尖[D];河南大学;2008年
3 马汉钦;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克里;新时期维吾尔散文创作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邱东玎;刘向散文对西汉文风的继承和超越[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启芳;张贞及其散文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亢晋芳;十七年文学中的两次散文“中兴”[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雪莲;东吴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丽娟;女性走向自我的心路历程[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夏文建;清“忆语体”散文艺术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8 狄晓昀;体验学视野下的散文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单娅菲;散文教学中的阅读空白现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肖扬帆;九十年代散文主体性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42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44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