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通往理想家园的现实主义路径——梭罗作品的政治哲学解构

发布时间:2018-01-20 10:47

  本文关键词: 梭罗 政治哲学 现实主义 《消极抵抗》 《瓦尔登湖》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梭罗深受美国个人主义的影响,质疑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反对所有侵害个人平等自由的制度,寻求其心目中的理想家园,他坚持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消极抵抗》和《瓦尔登湖》两部作品中。梭罗及作品外在矛盾的表象皆是内在统一思想的反映。他积极参与取消政府的活动与疏离社会以期完善自我的矛盾行为,实质上皆统一于对个人主义理想家园的追求中。他探索出两条现实主义路径:一条是推翻资产阶级政体,建立以道德良知为标准的个人主义自由王国;另一条是倡导人们提高道德水准,实现个体的自由。
[Abstract]:Deeply influenced by American individualism, Thoreau questioned bourgeois democracy, opposed all systems that infringe on the equality and freedom of individuals, and sought his ideal home in his mind.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individualism is embodied in negative Resistance and Walden Lake. The appearance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oreau and his works is a reflection of the thought of internal unity. He takes an active part in the abolition of politics. The government's activities and alienation from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lf-contradictory behavior. In essence, they are all unified in the pursuit of the ideal homeland of individualism. He explored two realistic paths: one is to overthrow the bourgeois polity and establish a free kingdom of individualism based on moral conscience; The other is to encourage people to raise moral standards and achieve individual freedom.
【作者单位】: 合肥学院外国语言系;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爱伦·坡小说文本中的权力话语研究”(SK2015A479)
【分类号】:I712.07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所处的时代正值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美国当时正逐步摆脱欧洲的政治文化影响,一批作家如库珀、霍桑、爱默生等应运而生,他们对美国形成独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爱默生的门徒梭罗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近些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蓓洁;;自由个性的积极张扬——梭罗文学作品的政治哲学基础[J];学术界;2016年04期

2 杨国荣;;政治哲学论纲[J];学术月刊;2015年01期

3 刘明明;;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激进个人主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4 王焱;;论梭罗的双重人格[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毛亮;;“疏离”与“参与”:梭罗与《公民的不服从》[J];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02期

6 孙霄;;“朝圣路上发回的报告”——梭罗的宗教观及其《瓦尔登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浦惠红;张瑞华;;论梭罗的公民不服从[J];求索;2011年01期

8 马雪松;刘乃源;;在“积极隐士”与“伦理相对主义者”之间——梭罗政治思想内在张力评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6期

9 程爱民;;论瓦尔登湖的生态学意义——纪念《瓦尔登湖》发表152周年[J];外语研究;2007年04期

10 杨金才,浦立昕;梭罗的个人主义理想与个人的道德良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龙丽伟;张青梅;;论空间叙事视角下《钟形罩》女主人公的自我分裂[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2 司景方;;虚构叙事中的深度整合空间[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年08期

3 何新敏;赵文博;;《中途》的空间及意义表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期

4 孔倩茹;胡勤;;普拉斯小说《钟形罩》国内外研究现状[J];金田;2014年09期

5 李悦;;论《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空间叙事形式及艺术效果[J];滁州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李运河;;《雷雨》对白的心理空间冲突机制[J];作家;2013年12期

7 李运河;;文学矛盾心理空间的多重建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文珊;;论《石头天使》主题建构的空间之维[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颉珉;小说《鸽子项圈》的叙事艺术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侯桂杰;托马斯·品钦小说叙事迷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才勇;;视觉形式自律与视觉现代性问题[J];求是学刊;2014年06期

2 程锡麟;;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3 姜礼福;石云龙;;《夜色温柔》:空间形式的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袁小华,杨金才;论《红字》中的空间叙事结构及艺术效果[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麟;基于当代(后现代)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再论黑人母亲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张亚婷;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余新明;《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林;;美国的梭罗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清衣;;“超越梭罗:文学对自然的反应”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5期

3 王焱;;六十年回眸:梭罗在中国大陆的接受[J];阅江学刊;2011年05期

4 刘略昌;;梭罗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1926~1949[J];中国出版;2011年22期

5 马慧元;;有趣的梭罗[J];书城;2012年03期

6 方寸;;和平友谊在梭罗河畔[J];世界知识;1954年09期

7 杜拉;梭罗平原(油画)[J];美术;1961年06期

8 陈杰;浅析梭罗的文风观[J];当代文坛;1999年02期

9 屈毅博;;梭罗的生态思想探析[J];芒种;2014年08期

10 ;名人名言[J];初中生必读;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凯;;绿色的视野——谈梭罗的自然观[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慧;;论生态文学的开创者——亨利·大卫·梭罗知名度崛起的内外因[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世芬;;梭罗的生态观及现代美国人对环境的关注[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编译 黎文;梭罗在通信中谈论什么[N];文汇报;2013年

2 李丽民;梭罗代表的是一种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何山石;与梭罗同赴孤独[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史国强;梭罗的精神家园[N];人民日报;2007年

5 清衣;“超越梭罗:文学对自然的反应”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N];文艺报;2008年

6 刘晓丹邋史国强;湖水依然清澈[N];辽宁日报;2007年

7 张凭 沈德信;如何看待梭罗的“警句”[N];吉林日报;2002年

8 ;梭罗: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泰山学院副教授 文学博士 张鹏;《野果》:追寻恬淡的野趣[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10 苏幕遮;净化心灵的精神家园[N];西安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洁;论梭罗与中国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8年

2 孙霄;瓦尔登湖畔的自由之帆[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雪松;亨利·大卫·梭罗的双重性[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粟孝君;论梭罗的文明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莉;梭罗的政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郭莹;从梭罗对科学的双重情感视角分析其生态思想[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5 吴沙沙;寓言形象的感应、共振、差异[D];集美大学;2012年

6 陈艳君;绿色的呼唤:梭罗生态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吴博;诗意地栖居[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8 李美莲;梭罗生态哲学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杨璐夷;梭罗弓用孔孟语录所揭示的个体主义精神[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10 刘四清;论梭罗的实践观[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47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447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d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