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新时期中国文学视域中“世界文学”图景的嬗变——基于对《世界文学》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2-26 06:18

  本文关键词: 期刊翻译 世界文学 新时期 《世界文学》 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世界文学"图景是建构的产物,依赖于文化历史语境,也因此会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迁产生变化。《世界文学》作为新时期主流翻译文学刊物,参与了"世界文学"图景的建构。和建国初期以及"文革"时期相比,新时期中国文学视域中"世界文学"图景发生了明显变化:就国别而言,从苏俄文学的"一枝独秀"转变为各国文学的"百花齐放";就文学类型而言,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化为"西方现代派";就作品选择标准而言,从"革命""进步"过渡到"经典性"。这其中有文学期刊内部的直接原因,主编和主办机构的专业化;有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双百""二为"方针的提出;也有中国文学场域内部的要求。
[Abstract]:The picture of "World Literature" is a product of construction, which depends o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therefore will change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history. Taking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Compared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vision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s changed obviously: as far as countries are concerned, In terms of literary type, it is transformed from "socialist realism" to "western modernism". In terms of the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works, it turns into "a hundred flowers in full bloom" in the literature of Soviet Russia. The transition from "revolution" and "progress" to "classicality" includes the direct reasons within literary journals, the specialization of editor-in-chief and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proposal of "double hundred" and "double hundred". There are also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安徽大学首批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资助经费(33010047);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02303319-33190122)
【分类号】: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秋生;郭瑞;;1949年前的哈代诗歌翻译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刘静平;;译介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文学研究[J];长城;2011年10期

4 付胤;;论五四时期(1917-1927)翻译文学的繁荣[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马秀美;;译者主体性在朱生豪翻译中的介入——以Hamlet汉译本为个案[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张艳;;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对比莎剧《麦克白》的两个译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7 朱江;;东西方文化的“合流”与“互惠”——赵元任译学文化观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8 兰志丰;;十四行诗在中国译介的文化语境[J];电影评介;2008年03期

9 孙建忠;;20世纪早期司各特小说在中国的兴衰演变[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邹笃双;;非传统翻译方式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史记;惠特曼诗歌在中国的评介与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伟卓;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颖;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诗学变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叶少斌;从社会学视角看五四前后外国戏剧的汉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路晓雯;被操纵的翻译[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海伦;基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比较Jennie Gerhardt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7 吴飞灵;从《大卫·科波菲尔》两个译本看翻译规范的嬗变[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胡晨飞;“孤岛”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彭白良;译介学视野下论《飘》在中国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永霞;基于文献计量学对第四次翻译高潮中文学译者影响力的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J];外国文学;2001年06期

2 空;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成立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召开[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4期

3 ;世界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1年05期

4 田全金;网络时代的世界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1期

5 阿尔曼多·尼希,王林,石川;全球文学和今日世界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2期

6 常务;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J];国外文学;2002年02期

7 钟翔;这里有“真知灼见”——读《世界文学真髓》[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8 ;世界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2年01期

9 ;世界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2年04期

10 ;世界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思孝;;马克思“世界文学”的现实意义[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宁;;“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3 田文信;;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魏善浩;;20世纪世界文学神话回归现象论纲[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王宁;;世界主义、世界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世界性[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6 戈宝权;;谈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A];茅盾研究(第二辑)[C];1984年

7 李正文;;茅盾佚简五封的发现及其他[A];茅盾研究(第七辑)[C];1999年

8 侯洪;;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出版——新时期文学及社科类期刊出版的话语分析[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構;“世界文学在花园”让读者走近经典[N];文艺报;2007年

2 记者 王玉;用开阔的眼光审视世界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陈众议;世界文学:民族文化的染色体[N];文艺报;2011年

4 王宁;重建世界文学的中国版本[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余中先 黑丰;《世界文学》:为中国文坛引来“天火”的杂志[N];文艺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任成琦;林语堂故里要建“世界文学小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7 南京师范大学 高远;翻译有道的世界文学百年经典[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世界文学》主编、翻译家 余中先;异域题材:世界文学的一道风景[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比利时 赛奥·达恩 杨肖 译;消沉与兴起:世界文学在扬弃中发展[N];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苏州大学文学院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 季进 教授;以平常心态面对世界文学共同体中的不同他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2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晶;“世界文学”前夜的轮船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阎冰;世界文学交响中的本土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36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536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3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