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经典的深度与品读的维度——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谈起

发布时间:2018-02-26 08:36

  本文关键词: 经典品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经典文本持有不同的视界,便会获得不同的品读维度。俄罗斯文学的经典文本为谈论经典蕴含上的深度与品读上的维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例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力作就是具有深厚蕴含而能召唤多维度品读的文本范例。《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艺术形象的价值蕴含,堪称是有深度的:这是一个具有强大精神能量敏于思考敢于挑战的现代个性:一个致力于跨越"异化"的生存法则与不人道的现实社会价值标准的反抗者;一个在对社会的超越中也超越了自身崇高理想而遭遇失落的悲剧主人公;一个在各种意识的聚变中始终不懈地探求着超越的理想途径即完全人道主义地变革现实生活的探索者。反抗、失落、探索犹如三个"声部"彼此交织,构成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个"人物形象的美学内蕴。
[Abstract]:If you hold different horizons to classical texts, you will get different reading dimensions. The classical texts of Russian literature are the ones that talk about the depth of classical texts and the dimensions of reading. Dostoevsky's masterpiece is an example of a text with profound implications that can call upon a multi-dimensional reading.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the artistic image of Raskolnikov in Crime and punishment. It can be called as deep: it is a modern personality with strong spiritual energy sensitive to thinking and daring to challenge: a rebel committed to surmounting the "alienation" of the rules of existence and inhuman realistic social values; A tragic protagonist who has also transcended his lofty ideals and encountered the loss in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society; In the fusion of all kinds of consciousness, an explorer who has been unremittingly seeking the ideal way of transcending, that is, a completely humanitarian transformation of real life, resists, loses, and explores as if the three "voices" interweave with each other.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Raskolnikov's character.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5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竹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孤独意识与对话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2期

2 魏铬;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生180周年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陈思红;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生180周年、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J];俄罗斯文艺;2001年02期

4 柳芭;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生180周年、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J];国外文学;2001年02期

5 陈思红;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学术研讨会概述[J];国外文学;2001年03期

6 臧仲伦;谈谈陀思妥耶夫斯基[J];国外文学;2001年03期

7 龚伯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孤独及其宗教消解[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杨江平;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基督式人物的成因[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9 吴春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问题[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胡永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犯罪主题的渊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凤林;;痛苦如何变成享受?——试论地下室人的意识学说[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传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性[N];文艺报;2010年

2 王志耕;有感于中文《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的问世[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陀思妥耶夫斯基,,弑父者?[N];深圳商报;2014年

4 季广茂;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与中国文论生长[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张变革;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今天的我们[N];文艺报;2011年

6 远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精神[N];文艺报;2012年

7 陈郑双;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坏书评[N];中华新闻报;2005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反叛的种子”如何萌芽[N];深圳商报;2014年

9 苏文 学者;经由第三只眼看俄罗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记者 章红雨;陀思妥耶夫斯基六次讲座中译本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田全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3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1919-1949)[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光兵;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儿童主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师树磊;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之谜”[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思琪;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梦境描写[D];云南大学;2012年

4 杜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启示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继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救赎主题[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凌宇;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无神论者[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尹禄;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督与反基督思想[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8 刘莎莎;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文化视野下的狂欢化叙事[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武晓飞;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物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10 李丹;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魔鬼代言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37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537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2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