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地下室悲剧的卡拉马佐夫少年
本文选题:俄罗斯文学 切入点: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处:《俄罗斯研究》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复调小说观点上,可以大致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地下室悲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代表俄罗斯大多数人的真实心声,并深刻体会果戈理被迫"撒谎与献丑"的相同处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历劫归来之后,为了能够继续创作,他以根基论之名与虚无主义者论战。然而在《地下室手记》创作告白后,萦绕他作品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拿破仑权力问题、罗特希尔德金钱问题与上帝是否缺席的宗教问题。晚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方面透过上述三个问题反映俄罗斯的困境,另一方面则在《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在对普希金的纪念演说中,呈现出其走出地下室悲剧的创作心境。
[Abstract]:In the view of Bakhtin's polyphonic novels in Dostoevsky's Poetics, Dostoevsky is a writer of tragedy in the basement. Dostoevsky has written the true feelings of most people in Russia. And deeply appreciate the same situation in which Gogol was forced to "lie and offer ugliness." after Dostoevsky returned from the robbery, in order to be able to continue to create, He argued with nihilists in the name of foundationalism. However, after the basement Notes created the confession, the three questions that haunted his work were: the question of Napoleon's power. The problem of Rothschild's money and the religious question of whether God is absent. In his later years Dostoevsky reflected Russia's plight through these three ques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n Young Man, Brothers Karamazov, and in his memorial speech to Pushkin, he presents his creative mood out of the tragedy of the basement.
【作者单位】: 台湾长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分类号】:I5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迎科;;试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女性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2 倪霞;;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多义性叙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崔雪莹;;《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父子身份认同[J];文学教育(下);2012年03期
4 傅星寰;《卡拉马佐夫兄弟》奏鸣曲式结构初探[J];俄罗斯文艺;2000年03期
5 卢群;“一粒麦子”的哲学——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复活主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李拜石;;于人性之中体现的神圣性——《卡拉马佐夫兄弟》初论[J];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7 王洪琛;;《卡拉马佐夫兄弟》:在理性与信仰之间[J];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8 王晓明;;《卡拉马佐夫兄弟》:巨大灵魂的战栗[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2期
9 王俊;;《卡拉马佐夫兄弟》与未完成性理论[J];文学教育(上);2009年01期
10 张变革;;卡拉马佐夫兄弟:赞成与反对的话语激情[J];俄罗斯文艺;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邵铁峰;;自由与爱: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解读[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传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性[N];文艺报;2010年
2 王志耕;有感于中文《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的问世[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陀思妥耶夫斯基,,弑父者?[N];深圳商报;2014年
4 季广茂;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与中国文论生长[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张变革;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今天的我们[N];文艺报;2011年
6 远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精神[N];文艺报;2012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反叛的种子”如何萌芽[N];深圳商报;2014年
8 苏文 学者;经由第三只眼看俄罗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许原;聆听南非的鼓点[N];中国邮政报;2004年
10 李保平;作家纪德景仰的作家[N];辽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田全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3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1919-1949)[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救赎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晓光;《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隐喻性[D];四川大学;2007年
3 秦丽英;《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弑父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劲;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道德主题和宗教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光兵;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儿童主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师树磊;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之谜”[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武珊珊;从《卡拉马佐夫兄弟》看陀氏的神性乌托邦思想[D];安徽大学;2012年
8 陈思琪;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梦境描写[D];云南大学;2012年
9 杜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启示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黄漫;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人物形象及关系看陀氏宗教情绪[D];云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1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57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