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求与胡学文小说叙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5 01:00
本文选题:李文求 切入点:胡学文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韩两国之间交流历史悠久,在文化方面形成同一个东方文化圈体系。虽然,韩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说不上有什么相互影响的直接关系,但是从中需要我们对其关系引起注目,在中国文学与韩国文学范畴当中,有关于农村、农民问题的作品正处于大量的创作当中。纵观韩国文学史不难看出,在韩国当代文学史上作家李文求的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席位,李文求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农村与农民作为叙事特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发现当代作家胡学文的作品也是以农村、农民作为叙事特征。通过分析两位作家的作品,不论是在内容角度还是在美学角度方面,都有着可以互相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可比性以及其研究价值。中韩建交以后,韩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比较研究逐渐深入,但发现中韩当代文学比较研究总体来说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比较研究只局限于几部作品或者某一作家的一两部作品来进行比较。没有系统的全面的以两个国家的作家论和作品论为中心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如果围绕两位作家一生的代表作为中心来进行比较研究的话,其研究价值应该是值得我们所思考。本论文自始至终围绕这样的问题,对胡学文和李文求每一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作进行了比较。选择上述两位作家的研究动机如下,首先,胡学文和李文求都是在中-韩两国特殊时期,即工业化时期的农村与农民为主题进行了小说创作,而且作家创作生涯也与农村存在着很深的渊源,所以通过小说不难看出作家对农村、农民的情深意切。第二,本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两位作家作品在叙事特征,叙述方法及技巧比较研究方面存在的空白,特别是两位作家都是农村小说作家以及叙事方面都存在着相似的特征。第三,通过对两位作家及作品的比较研究,在考察作家意识即当代农村小说的发展与农民所处的现实认识,底层官员对农业政策的扭曲与错误推进等原因带来的社会问题加以思考。第四,尽管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的时间上不大一致,但是在产业化时期的韩国所经历以及关注的有关关农村和农民方面的问题,发现在1990年代以后的中国也有相似之处,希望通过该研究不仅能在中韩当代文学农村小说比较研究中关于李文求与胡学文的比较研究提供研究基础,而且能对中国在解决农村、农民问题上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以上四点既是论文的研究动机,也是研究创新之处。韩国自1970年代开始正式进入到城市化、产业化阶段,在这之前一直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当时韩国国民的大多数都是农民,在GNP产值当中农业所占的比重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产业化的推进与发展,大幅度削减了韩国的农业,在农业方面的产值也急剧下降。韩国的近邻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到之后的30年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改革开放并形成快速的发展趋势,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脚步,大量的农村人口也随之涌入大城市当中,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民族固有的生活习俗与世界观也飞快地得到了转变。自1990年代以后开始实施高强度的市场经济,也随之带来了不少弊端,比如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加大,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等问题。在本论文中对胡学文和李文求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考察,发现关于李文求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四个观点,大部分研究都讲到了这四个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评价与分析。对李文求文学作为1970~80年代韩国农民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独特的文体与充满个性的美学成果,都纷纷表示了肯定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发现关于该作家的叙事特征方面没有更多的研究,仅仅是一两句草草带过。关于胡学文的研究成果也可分为四种观点,但是不难发现这些研究都是以短评的形式进行的,没有系统地进行分析与研究,只有几篇有关胡学文的硕士毕业论文。综合对两个作家的研究成果,发现专门针对两国作家进行比较研究的只有本人的硕士毕业论文以及发表在期刊上的小论文三篇。本论文鉴于两国的上述特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挑选当时韩国农村小说代表作之一的李文求的小说和中国新型农村小说代表作之一胡学文的每阶段的代表小说,对李文求与胡学文的叙事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围绕农村、农民、农业进行创作的韩国和中国的农村小说进行比较,去发现和探索超出国界的文学之相同点,另一方面对两位作家与作品的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创作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考察农村的现实问题与现实认识世界的变化,并通过这些问题来考察两位作家的意识世界的相同点与相异点及其原因。对于研究方法本论文注重使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因为至今未能证明这两位作家相互间产生过影响,所以本文采用平行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除此之外也借用了叙事方式和叙事视角、叙事空间等叙事相关的理论。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该部分提出了研究范围鉴于韩国当代的农村小说与1990年代以后中国的农村小说,在特定时期有着明显的类似性,并对两个作家的叙事理解进行比较研究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考察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梳理;最后,明确了本论文采用美国学派提出的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并交代本文中将作为理论依据的叙事视角、叙事空间等相关理论。第二章首先考察了胡学文和李文求小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了中、韩工业化时期的社会环境的类似之处,论述了胡学文与李文求作品的类似性与中韩工业化时期的历史发展相类似紧密相关。其次,对两位作家的农村小说进行比较,发现之所以关注农村小说是因为两位作家都生长在农村,而且不同程度地把中韩两国工业化进程作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而且文学馆等相同点颇多,这成为他们作品类似性的基础,也促成了他们取得优秀的农村文学成就。第三章,主要以李文求与胡学文的代表作品为中心,以格·乌斯宾斯基和巴赫金的视角理论为依据,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工业化时期新农村运动与新农村建设运动为时代背景下的有关农村小说的叙事视角。首先,以李文求与胡学文的相关作品为中心分析了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李文求的《我的村落》和胡学文的《麦子的盖头》,比较研究了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相同点与相异点。通过分析发现具有以下相同点,第一是,两位作家在作品中交叉使用第三人称外视角和全知视角。这样做不仅有效地客观地反映了作家对工业化时期农村的变化及其原因,而且也可观呈现了工业化时期随着农村的变化,给农民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带来的变化。两位作家在关于小说中的人物或者事件的构成等方面,很好地切断了读者带着情感色彩解读作品。从而使读者通过叙事者的叙述从远距离眺望中韩当代工业化时期政策的改变以及农村、农民的社会变化和相应的现实问题。第二是,两部作品都在讽刺工业化时期,扭曲并错误地在农村推行相关政策的底层官员,如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与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中出现的弊病。作品涉及到的素材将矛头都指向在特定时代出现的显而易见的农村问题,这也恰好符合了讽刺性小说的条件。作家所选择的对象,既是讽刺的对象,也是讽刺对方的形象,以此来强调作者的存在感以及作者对作品中所要呈现的批判性意识。第三是,通过两部作品可以看出,叙述者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在人物的外表和内心转换自如,同时明确了该保持的距离感。这样不仅有效地表明了作家的立场,而且自然地体现出对工业化时期农村与农民的现实意识问题以及作家对中韩现实问题的担忧与思考。作品中叙事者充分叙述着人物的意识形态的同时,时而恰到好处地插入自己的想法,从而更自然地表达了作家的客观意识。通过分析也得出以下不同点,在胡学文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虽然是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作品,但是叙事者的声音与人物的声音是分开的。并没有把人物的对话内容用双引号来隔开,而是省略掉了双引号。这种方式给人一种像是人物之间真实而直接的对话,一直延续叙事的流程,仿佛是叙事的一部分。甚至,让人觉得叙事者的知觉、意识跟主人公的声音很相似。其次,以李文求的《冠村随笔》与胡学文的《红月亮》、《秋风绝唱》等小说为中心,比较分析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异同点。通过分析发现有以下三个共同点。第一是,在作品中一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并把第一人称叙事人物与叙事主体相融合,批判地表现出了农民的心理变化过程和农村社会的变化过程。这样做的意图是作者事先通过叙事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的重要意义。第二是,叙事者采用直叙法来讲述人物和时间。叙事者故意缩短作者与自己的距离,作家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读者让他们觉得叙事者对工业化时期农村政策和农民的价值观变化的意见与评论其实跟作者是没有什公多大区别的。第三是,小说中的叙事者在作品中的身份各不相同,人物有主有次,这些都是作家通过第一人称或者观察者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但这些叙事者都是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事件,并通过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方式来批判农业政策带来的弊端以及农民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变化的整个事件过程。总结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和韩国在社会制度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而且受到农业政策的影响,农民的意识也发生了相似的变化。并且两位作家从出生到年轻时期都生活在农村,跟当地的农民生活在一起,都时刻关注着农村问题,对工业化时期发生的农村不合理的现实变化都带有批判地色彩。除了以上这些共同点还总结出了以下相异点。李文求是采用第一人称回顾视角,从自己幼年时期所经历的事情直到现在,分为幼年视角、青年视角、中年视角的顺序回忆并叙述,小说的最后回到了现在的视角进行叙事。而且,从第一人称内视角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的交叉叙事的方式讲述故事,批判和反讽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农民对现实问题的看法以及心理变化。出现这些像一点的原因跟两国政府推行的力度相关,韩国政府被动的农业化政策和中国政府主导并鼓励的政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也跟两位作家生长环境密不可分,所以从李文求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他以作者-叙事者的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讲述幼年时期到最后的故事;而胡学文只限于叙事者进行叙事。第四章通过李文求与胡学文的作品研究了工业化之前与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空间。考察了两位作者作品中的农村空间的特征、空间的美学意义。该章节中采用了巴什拉和博尔诺夫的现象学意义上的空间和洛特曼的结构主义空间理论。李文求与胡学文的小说中农村空间作为形象主题,反映作家意识为核心。这两位作家对故乡的感情很深。通过过去与现在的时间观念将农村分为了工业化之前的农村空间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空间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这两者之间不是同一时期的农村空间,但都是作家亲身经历的农村空间。对于这两位作家来说,农村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而且主题也始终离不开农村。工业化以前的农村空间都富有悲剧色彩,也是共同体的象征。李文求的农村空间是由"朝鲜战争"带来的悲剧性空间,胡学文的农村空间是带来悲剧的空间。李文求小说中的农村空间是以乡村共同体、经济自足、政治自律、社会相互依靠为主要特征的,因此形成了"我们"的集体意识,共同体为背景村民之间互利共赢的农村空间。但是胡学文小说中的农村空间则是底层权利制度的腐败和为弱小村民的利益而抗争,得不到政府和法律帮助的农村空间,是一种"人治"的空间。同时也是造成贫穷与痛苦以及女性人物的悲剧的空间。城市化过程中的中韩农村是农村共同体崩溃的空间。韩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新农村运动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下的农村,虽然在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同样遭受着传统共同体意识的消失、价值观的混乱、物质欲望的泛滥等,不正常现象和伦理道德的极大危机等各种问题的农村空间,两位作者对此现象感到惋惜与担忧。但是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位作家虽然对农村空间的各种问题纷纷表示自己的担忧与批判,却很难找出解决方法及出路。终上所述,究其原因共总结出三种。工业化过程中,中韩两国对农村问题施行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由于政府官员不切实际的方法等原因带来了农村空间的诸多问题。除了政策上的客观原因以外,也有作者本身的主观原因。给李文求和胡学文的人生和创作活动带来影响的有三个因素,即"童年"、"母亲"、"土地"。对他们来说农村是承载着童年记忆的空间,也深受母亲的影响。第三是因为国情的不同,韩国的政府与农民之间意见分歧很大,是政府推行的农业政策不当而导致的。再来看中国,是政府推行了"先富论",全面发展农村,并由政府全权主导。纵观中国领土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要想实行统一的政策有点儿困难,但是底层官员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农村带来的反作用,进而也形成了农民扭曲的心理。第四个原因是因为两个作家生长环境的大不同。李文求从小生活在富有的家庭,因为要祭祖所以选择了回乡之行,他是带着"乡愁"描写农村空间的。而胡学文则生长在一个贫困的普通农民家中,从小饱受贫穷之苦,也亲眼看到了家庭在艰难地运营着,给他的内心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胡学文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后来生活在大城市,为了对工业化时期的农民今天更深入切实的写作,偶尔回到农村与当地的村民同吃同住。第五章,研究了李文求与胡学文的艺术特征。首先,李文求与胡学文有明显的农村文学特征,都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从早期到中、后期的小说都把农村、农民当做一贯的主题。他们俩都以亲身经历过的艰苦的农村生活经验为基础,把身边的农民写成小说的主人公,为了发现被"边缘化的民众-农民",亲自深入到农村当中,把他们呈现的农村生活作为小说的原材料。他们描绘的农村和农民都受到了农业政策不同程度的影响,价值观与道德观发生了变化。但是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李文求描绘的是现实存在的人物为命名并寻求他们的实录,胡学文则是通过生活在农村时观察到的极具特点的人物形象作为代表人物;李文求展现共同体意识,胡学文则坚守艰苦生活的'顽强者'形象。其次,研究了故事体小说的文体特征。李文求与胡学文通过人文主义精神,采用了方言、谚语、俗语、盘索里、民调等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用语来展现乡土气息。而且,富有诙谐、滑稽之美,运用可以充分地展现世界观的叙事策略。第三,考察了创作方法上的特点。李文求与胡学文没有明确自己的创作方法,通过创作生活自然地根据时代的特征来采用合适的创作手法。他们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经历和观察融入到小说当中,采用现实主义并体现'人性追求'的人文主义精神世界。不同之处在于,李文求采用言行一体和故事性的创作方法,胡学文则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同时结合了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艺术观念,大量使用内心独白、幻想、梦境之类的心理描写。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根据前几章的比较研究,整理和归纳出了李文求与胡学文小说的叙事特点的相同点与相异点以及根源所在。虽然李文求已经离世,胡学文还在活跃地创作,但是鉴于中韩两国特定的时代为背景,有必要对两位作家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并认为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关于工业化时期农村小说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迄今为止还没看到就李文求与胡学文的代表作得叙事特征,进行过全面地系统地比较研究。觉得对胡学文与李文求每个创作阶段的所有的作品进行归类并进行更深入的、更全面的研究是摆在我面前的重要任务。相信也会给中、韩两国的当代文学研究发展奠定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理论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106.4-03
,
本文编号:1613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61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