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中国现代文学阶段_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2 10:05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都对我国现代文学是的叙述坚持不懈,但其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任何 一种叙述范式都无法满足长期的历史需求,框架破碎的现象屡见不鲜。诚然,文学的历史有 其独特的演变规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也一直在寻找科学合理的叙述 范式,力求使文学史的叙述框架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只有对国家形态充分研究,才能够 挖掘出文学史更有价值的相

关叙述,才能真正为我国的文学史学术研究添砖加瓦。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的概念 在我国当前的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中,普遍使用新文学、近现当代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中 国文学三种叙述范式。三种范式的产生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但却都对我国文学史的学术研 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为中国文学史从稚嫩走向成熟铺平了道路。另外,也使中国文 学史得以在思想上与学术高度相协调,使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人都能够有所感悟,这三种 范式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一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学术上的研究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新理念与 新思想的层出不穷,传统的三种概念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现阶段中国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 上已经脱离了当前的国家形态,因此,,三种概念在学术上的意义也出现很多争议。 在三种概念中,新文学是文学史中率先得到普遍应用的一种概念,因此,本文主要对新 文学详细论述。 新文学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 由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提出, 并随着文学的火热发展得如火如荼,直到近现当代文学概念相继确立以后,新文学仍然在文 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中使用新字,主要取决于在当时历史环境,在晚清时的维新 变法过程中,一系列以新命名的概念相继涌现,鸦片战争以后,人们意识到了新的重要性, 新在当时意味着先进与科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的问题 在我国长期的文学史发展中,不难发现三种范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新文学概念,一直 以来都在挖掘新时期内文学发展的新元素, 但却无法对相关界限做出准确划分;而现代文学这 一概念,始终想要构建起与历史有关的文学完整性,然而,现代这一概念并不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衍生,异域文化是很难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作用的,因此,这一叙述范式也无法涵盖整 个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二十世纪这一概念主要局限于对文学形态的描述, 但二十世纪这种表述 方式只是一种单纯的实践叙述,其所划归的文学范围过于庞杂,且没有规律可循,这种叙述 范式与前两种相比,更加不适合对中国文学史的完善叙述。 由此看来,当前学术领域想要对未来的文学史加以叙述,便不能随意的使用以上三种叙 述范式,只能力争将其有效的叙述成果挖掘出来,尽可能的隐藏其不合理因素。但这仍然无 法解决我国文学发展所面临的客观叙述范式不合理的问题,因此,我们仍需要探寻新的文学 史叙述范式,力求将我国文学史的历史脉络与未来发展全面涵盖。 三、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新叙述范式的探索 当前, 文学史研究的相关学术界存在一种声音, 利用民国文学这一具有时间性特征的概 念范式来叙述文学史,从而使文学史有一个全面准确的叙述方式。但是,运用这种时间性的 叙述范式需要考虑两方面的相关问题:首先,这一时间性的叙述概念是否只代表单一的时间 性;另外,文学史所叙述的最终目标是否需要使自身的叙述对象无限扩大。现阶段,以国家形 态为文学史研究前提的叙述其本身便蕴含了强大的社会信息,单纯的时间性无法对其完整陈 述。另一方面,在实际研究中,根本就不存在一种与思想无关、与主体无关、与社会无关的 单一式历史叙述范式。在这种条件下,对文学史现有概念的分析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表 面问题,而国家历史形态的主脉络才是文学史叙述范式的最终趋向,如果忽略国家形态,便 会使文学史的构造能力大大降低,而民国文学这一时间性特征的概念范式,事实上是有利于 挖掘文学史深层次影响的,但需要借助个体对文学的解读,仅为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来,成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的新方向。 四、结论 我国文学史叙述范式的发展历经新文学、 近现当代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种形态,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思想的转变,这三种叙述范式已经无法满足文学史客观的发展需求,都 存在着无法弥补的问题, 因此, 全新的、 以国家形态为主要基础的文学史叙述范式亟待建立, 这也是文学史叙述范式发展的研究新方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涵盖文学史的深层内涵。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1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61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5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