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视野下的反现代诗意汇通——论叶维廉对庄子复元古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本文选题:叶维廉 切入点:美感经验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无论在开始追索与试探的"秩序的生长"的早期,还是后来致力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亲身实践中,身兼诗人、批评家于一身的叶维廉,在其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暗涌着追索人类元古诗性精神的心理诉求和精神旨归。这条暗涌的精神纽带使他与庄子美学发生了心灵上的感应,将关注点放在物我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策略上,并推展至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和实践中,使其对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之"现代"具有了反现代的意涵,成为与20世纪欧美反现代文化思潮的汇通点。
[Abstract]:Whether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growth of order", which began to be pursued and explored, or later in the personal practice of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poetic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p was a poet and critic. In his creation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psychological appeal and spiritual purport of the poetic spirit of ancient human beings are always being pursued. This spiritual bond makes him and Zhuangzi's aesthetics feel telepathically.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objects and self and the strategie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extending them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mparative poetic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zi's aesthetics has an anti-modern meaning. It has become the confluence point of anti-modern cultural trend in Europe and America in the 20 th century.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比较视域下的徐复观儒道诗学研究”(201606703)
【分类号】:I71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洛夫;;泛论叶维廉的诗散文[J];华文文学;2012年02期
2 陈慧桦;叶维廉第一本英文诗集出版[J];华文文学;1994年02期
3 张煜;;闫月珍《叶维廉与中国诗学》书评[J];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02期
4 刘绍瑾,O@同壮;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庄子情结[J];文史哲;2003年05期
5 张志国;;传释学与“文化模子”理论——叶维廉诗学批评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3期
6 何敏;;论叶维廉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蒋登科;;加州大学的校园诗歌活动[J];山花;2003年05期
8 张万民;;辩者有不见:当叶维廉遭遇宇文所安[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4期
9 张志国;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从叶维廉《中国诗学》到赵毅衡《诗神远游》[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3期
10 尹锡南;;中印对话:梵语诗学、比较诗学及其他——访中、印梵语诗学专家[J];思想战线;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林惠玲;;现代奥菲尔思之道——叶维廉与里尔克诗的《诗意》(die poetische Idee)与奥菲尔思精神[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刊首语[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乃乔邋钟厚涛;比较诗学研究的困境及其策略性突围[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鹏;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丽娟;差异与汇通[D];河南大学;2011年
2 戴芝兰;中国古典诗和英美现代诗美感意识的汇通[D];中南大学;2009年
3 李静芝;论叶维廉的纯诗理论[D];西南大学;2011年
4 武亚楠;中西比较诗学的空间维度[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5 陈金星;论叶嘉莹的比较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邢哲婧;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D];河南大学;2012年
7 钟家军;孟子“知人论世”与丹纳“三因素说”的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2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65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