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现代性思想与现代文学精神
本文关键词:鲁迅的现代性思想与现代文学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鲁迅的现代性思想与现代文学精神
鲁迅的现代性思想与现代文学精神
一、始终如一的启蒙主义
1933年,鲁迅在5我怎么做起小说来6一文里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0½明确表示仍然要坚持他作为新文学家的思想启蒙的责任,不愿放弃。1933年前后,正是左翼文学运动兴盛之时,左翼文学的主导者们此前就认为已处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启封建主义之蒙的文学早就应该/死去0,社会解放才是现在文学的主题。而这段话表明鲁迅不认同这种观点。鲁迅是赞同无产者的革命并参加了左翼文学运动的,但他把这个运动看作是要求/人性的解放0的五四文学革命的继续,这一点在他写于翌年的5<草鞋脚>(英译中国短篇小说集)小引6一文中说得很清楚¾。他没有一天认为启蒙已经完成,直到他去世之时。
鲁迅的启蒙的坚韧性来自于他的启蒙主义思想的深刻性。他的启蒙主义的核心,是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群体主义政治伦理制度与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的个人主体性思想,它强调个体自觉意识、自由意志和自由发展的要求,并认为由此能够释放出生命活力,获得民族的振兴和人性的解放。鲁迅这种个人主体性思想,最早是在日本求学时期,在国内浓厚的民族救亡的社会历史气氛的熏染下产生的。在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中,鲁迅吸取了当时广为传播的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生存斗争观点,还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意力主义0以及他的老师、革命派思想家章太炎同样强调个人主观力量的/依自不依他0¿的哲学观点。虽然鲁迅后来并不完全认同尼采等人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的思想观点,但当时主要因为他们的思想及其表达方式(尤其是尼采的/强力意志0及其表达),符合他在封建主义黑暗、僵死社会现状刺激下而产生的强烈的内心需求,而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使他的个人主体性思想呈现出鲜明的色彩和尖利的锋芒。他在5文化偏至论6一文中反复强调/任个人而排众数0、/重个人0、/发挥自性0、/独立自强0、/张大个人之人格0,都是要求重视个人的自由意志,高扬人的精神力量:/尊个性而张精神0。基于这种个人主体性思想,鲁迅又受到拜伦等/摩罗0诗人反抗专制、疾视奴性、战取自由的/争天拒俗0精神的强烈感染而得到强化。鲁迅认为,/尊个性而张精神0是/立人0的关键,也是/立国0的途径,而/人性的解放0,则是需要世世代代曲折反复地永远坚持和追求的理想。
西方启蒙主义认为,主体性是现代的原则。它曾贯彻于欧洲文艺复兴、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等历史事件之中。/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0,/现代的道德概念是以肯定个体的主体自由为前提的0,因为人的自我意识内在于主体性之中À。而在中国,如梁漱溟所说:西方人的/权利、自由这类观念,不但是中国人心目中从来所没有的,并且是至今看了不得其解的0,翻译了5群己权界论6的严复/竟亦说-小己自由尚非急务.的话。且不唯维新派如此,即在中国革命唯一先导的孙中山先生的意见,亦竟相同。他还嫌中国人自由太多,而要打破个人自由,结成坚固团体。这)))至少可以证明自由之要求在
Á而鲁迅的现代性思想的核心,正是个人的主体自由原则,与西方现代性概念基历史上没有被提出过0。
本相同。
虽然在西方,作为现代性的表征的现代化,发展到后来,产生出种种弊端.贫富差距扩大、生活商品化、自然生态被破坏等等,并且也造成对个性的压抑,但是对于近现代的中国,西方的现代性还具有的重大的进步意义。对于西方社会领域的现代性弊端,鲁迅当时在5文化偏至论6、5破恶声论6等文批评国内的洋务派、改良派时,已经涉及,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文明遮蔽心灵(/质化0、/物质主义0/物欲
u),/众治文明0/以众虐独0 lv。但是这些论述,主要是对洋务派、l来蔽0 维新派的批评,认为他们只知效法西方/竞言武事0、/制造商估0、/立宪国会0,只重视/器物0和/制度0而不重视人内在的精神,张大了资
w。他主要是强调个人主l本主义现代化中的弊病,在本国原来的/偏枯0(指蔑视个性)之外再添/新疫0
体自由原则、科学精神对于中国的重要作用,而并不否定西方的现代化即作为社会规划的现代性。面对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落后、现代化基础薄弱的状况,鲁迅对西方的作为社会规划的现代性是充分肯
本文关键词:鲁迅的现代性思想与现代文学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72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