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中国人物形象
本文选题:村上春树 切入点:中国人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村上春树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日本作家之一。1979年村上凭借《且听风吟》获得第23届“群像新人奖”,从此登上日本文坛。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村上的作品时,往往较多关注其创作风格与特点、作品的主题、主人公形象以及作品的受容等方面,却很少关注村上作品中出现的中国人形象。因此,本文以村上春树作品中出现的“中国人形象”为研究课题,试分析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以及作家为何塑造这些中国人形象的深层原因。本文主要以“青春三部曲”(《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中的“杰”,《去往中国的小船》中的“小学教师”、“打工处的女大学生”、“卖辞典的高中男同学”,《天黑以后》中的“娼妇”、“黑社会男子”,这6位中国人物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从人物语言、动作、关系等方面分析中国人形象。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中国人形象之间的关联和变化。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村上与中国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在其作品中的反映。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中国人形象从“青春三部曲”到《天黑以后》,由相对“静态”转变为“动态”,并且在这些人物背后始终贯穿着“船”这一意象。“船”的意象在各自作品里分别对应“眺望去中国的船”、“等待去中国的船”、“船即将出发”三个层次。此外,从村上本人与中国的关联以及围绕与中国相关的发言中,不难发现村上对中日问题是有明确认识的,而这种认识也鲜明地体现在他作品中塑造的中国人形象中。
[Abstract]:As we all know, Haruki Murakami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Japanese writers. In 1979, Murakami won the 23rd "New people of the Elephant Award" for listening to the Wind.His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40 languages and spread around the world.When studying Murakami's works, most scholars te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creativ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theme of the works, the image of the protagonist and the tolerance of the works, but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image in Murakami's works.Therefore, taking the "Chinese image" in Murakami's works as the research topic,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hinese images in the works and the deep reasons why the writers shape these Chinese image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ly uses "hero" in "Youth Trilogy" ("listening to the Wind", "Pill Ball in 1973", "A Sheep's Adventur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boats to China",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orking in China".The six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Dictionar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prostitutes and the Triad Men in "after dark" are the subjects of study.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image of Chinese people from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action and relationship.The second chapt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nd change of Chinese image based on the first chapter.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relation between Murakami and China and its reflection in his works.Through investigation, we can find that the image of Chinese has changed from "youth trilogy" to "after dark" from relative "static" to "dynamic", and the image of "ship" is always running through behind these characters.The images of "ship" correspond to "the ship to China", "the ship waiting to go to China" and "the ship about to start" in their respective works.In addition, from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urakami and China and his speech about China,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Murakami ha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 of China and Japan, and this understanding is clearly reflected in the image of Chinese created in his work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313.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小小;;在充满想象力的文字里 村上春树和杜拉[J];书城;2000年12期
2 林少华;;中国人眼里的村上春树[J];对外大传播;2001年11期
3 吴世娟;虚构的真实和真实的虚构——浅论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艺术境界[J];美与时代;2005年06期
4 朱志玲;村上春树的救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5 朱颖;试论翻译对村上春树创作的影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6 张卉;;浅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孤独”[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7 杨漾;;听,寂寞在唱着飞翔的歌——爱上村上春树与他的书[J];出版广角;2007年02期
8 朱道卫;;中国大陆村上春树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武文英;;村上春树《舞!舞!舞!》的对话艺术[J];文学教育(上);2008年07期
10 耿海霞;;近十年来中国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述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张昊;;我国的村上春树研究现状述评[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3年刊[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 四川外语学院日本学研究所所长 杨伟;用身体来阅读村上春树[N];中国国门时报;2009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村上春树问答:挖掘地下二层的故事[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刘巽达;从村上春树没获诺奖说起[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严葭琪;村上春树能否破除“魔咒”?[N];华夏时报;2013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村上春树亲译芒罗作品[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汤祯兆;村上春树的“残务整理”之作[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7 早报记者 罗昕;村上春树:我的想象力是一头动物[N];东方早报;2014年
8 记者 姜潇 王贤;被称“最悲壮”,,村上春树6次落选[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9 谢狸/编译;村上春树,想像世界的探险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梁晨;在雨花“碰”上村上春树[N];深圳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景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中国人物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
2 赵敏;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果;村上春树青春小说中的心灵困境问题及疗愈色彩[D];暨南大学;2012年
4 纪瞳瞳;从《1Q84》看村上春树的“身体”化写作[D];山东大学;2012年
5 郭伟;论村上春树的《1Q84》[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6 崔美艳;莫言《蛙》与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7 郭亚坤;他者“镜像”中的自我探寻[D];宁夏大学;2015年
8 王莹;村上春树小说指标比喻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郑玲;村上春树历史记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马丽;论村上春树短篇的小说创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25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72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