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杜甫所受的侠风濡染及对侠文化的接受

发布时间:2018-04-21 03:10

  本文选题:杜甫 + 唐代诗歌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杜甫与侠和侠文化的关系是全面认识杜甫及其诗歌创作精神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视角,也是杜甫研究中较少探知的方面。唐代高昂的任侠风气成为杜甫生活其中并为其濡染,使其行为和创作深受影响的现实动因。而杜甫所受的儒家传统教育、刚正侠义的家风濡染和刚直不羁的个性等因素成为他崇尚侠义、歌颂游侠的精神支柱,也成就了他儒侠互补、书气与侠义并行不悖的个性气质。与唐代其他文人相比,杜甫对侠的接受有着儒家正义的选择性,表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杜甫对侠的清醒认识、选择接受和辩证宣扬,使侠超越了个人名利而上升到国家民众的高度,提升了侠义人格,使侠文化超越了狭隘的恩仇观念,成为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能产生积极影响的精神力量。
[Abstract]:Du Fu's relationship with chivalrous and chivalrous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fully understand du Fu and his poetic spirit, and is also a less explored aspect in du Fu's research.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high atmosphere of nominating chivalrous man became the real cause of du Fu's life and its influence on his behavior and creation. Du Fu's traditional Confucian education, his chivalrous style and unruly personality have become his spiritual pillar of chivalry, singing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the Ranger, and the personality of his chivalrous spirit and chivalrous spirit. Compared with other scholars in Tang Dynasty, du Fu's acceptance of chivalry has the choice of Confucian justice and shows strong humanistic concern. Du Fu's sober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valrous man and his choice to accept and dialectically propagate it, so that the chivalrous man transcends his personal fame and fortune and rises to the height of the national public, promotes chivalrous personality, and makes the chivalrous culture transcend the narrow concept of graciousness and enmity and become an individual. Both society and the state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piritual forces.
【作者单位】: 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0XZW019)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德晶;大爱者杜甫──从杜甫的两首“凤凰诗”再探杜诗思想基础[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宿丰,于永凤;杜甫诗中洒“泪”之作简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张忠纲;萧涤非先生的杜甫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李寅生;李杰玲;;评陈冠明、孙愫婷《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外一种:《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表》)[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彭正华;;杜甫沉郁诗风的美学解读[J];九江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田玮莉;;杜甫亲情诗研究[J];电影评介;2008年17期

7 王时敏;;杜甫诗意图[J];书画艺术;2008年04期

8 ;《杜甫大辞典》出版发行[J];杜甫研究学刊;2010年01期

9 张丽娜;;浅析杜甫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J];才智;2010年36期

10 陈艳萍;;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伯奇;;李白初识杜甫时地新考[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2 何念龙;;“仙”、“圣”之别——李白杜甫文化类型比较[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邝健行;;从杜甫诗论测李白生平的一些问题[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光荣;;辽海讲坛第二十四讲 清代的杜甫——魏燮均[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5 ;长春仙馆[A];《圆明园》学刊第四期[C];1986年

6 王伯奇;;李白籍贯的探讨[A];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殷晓章;杜甫故里之殇[N];中国旅游报;2005年

2 余见;守望杜甫[N];重庆日报;2002年

3 孙微;张忠纲:走进杜甫的“诗意空间”[N];深圳特区报;2005年

4 记者 孙镇;我市将筹建杜甫纪念馆[N];天水日报;2005年

5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杨振之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齐镭;杜甫故里如何实现产业升级[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本报评论员 李富永;“恶搞杜甫”焚琴煮鹤似的审美[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7 聂大受;天水杜甫纪念馆“文化设计”刍议[N];天水日报;2012年

8 记者 赵斌;杜甫诞生1300周年纪念大会在蓉召开[N];成都日报;2012年

9 顾农;杜甫最早的诗[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记者 郝勤学;天水杜甫研究会成立[N];天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辛晓娟;杜甫七言歌行艺术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2 王福栋;论唐代战争诗[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娟;论杜甫的侠义思想[D];河北大学;2008年

2 谢羽;论杜甫的妇女观[D];河北大学;2001年

3 关星;杜甫长安陷贼时期诗歌考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馨;松尾芭蕉自然观的杜甫受容[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5 陆效东;杜甫在唐代的接受[D];安徽大学;2005年

6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7 徐建芳;杜甫仕宦心态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尚斌;杜甫的悲剧人生述评[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

本文编号:17806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7806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