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美国南方重农主义艰难转型的文学镜像
本文选题:《飘》 + 玛格丽特·米歇尔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03期
【摘要】:18世纪法国的重农主义对土地资源丰富的新生美国产生深刻影响,在南方形成杰斐逊倡导的农业平均主义和卡尔霍恩倡导的大种植园经济,文学艺术中也形成一脉重要的重农主义审美传统。作为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飘》镜像式地呈现了两种重农主义之间的斗争以及内战后重农主义的全线崩溃。女主角斯嘉丽战后为重振田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隐喻了重农主义在南方终将没落的命运。斯嘉丽执着的不是虚幻的爱情,而是情人艾希礼所代表的南方重农主义文化。作为重农主义神话的悲壮挽歌,《飘》也反映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人对过度重商主义的普遍质疑以及对社会过快转型的不适和怀旧。
[Abstract]:In the 18th century, French agronomism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new United States, which was rich in land resources. In the South, the agricultural equalitarianism advocated by Jefferson and the plantation economy advocated by Calhoun were formed. In literature and art, an important aesthetic tradition of agriculture is forme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uthern Renaissance, gone with the Wind mirrored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agriculturalism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whole line after the Civil War. Scarlett, the heroine, paid a huge price for reviving the pastoral garden after the war, which symbolized the fate of agriculturalism that would eventually fall in the South. Scarlett is not obsessed with illusory love, but lover Ashley represented by the southern agriculturalism culture. As a sad elegy in the myth of agronomy, gone with the Wind also reflects the general doubts about excessive mercantilism and the discomfort and nostalgia for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课题“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文学与人生’的设置与开展”(B14027) 上海海洋大学“对分课堂(PAD)模式下的人文素质类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丽;浅析《飘》的艺术魅力[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罗闵钰;;解读《飘》的“明天意识”[J];昆明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王春霞;;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结合——评傅东华译作《飘》[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林丽端;;浅析《飘》之谜(英文)[J];南平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5 徐筱虹;余芳;;论《飘》中“土地伦理”的多重意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宋晓博;;《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形象赏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杨柳;;浅议《飘》中郝思嘉的性格特点[J];才智;2010年21期
8 张健;;以《飘》为例浅谈语篇衔接方式和语篇连贯的实现[J];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原亚楠;;从通俗走向经典——《飘》的明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10 秦赤军;隋慧;;解读《飘》的女主人公思嘉[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邱姣;;态度系统视角下《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点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王胡;诞生75年后,为什么政治不正确的《飘》仍然畅销[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 张孟媛;《飘》里的战争[N];光明日报;2011年
3 渤海大学 丛丽芝;《飘》中女主人公对婚姻的看法[N];山西青年报;2014年
4 宋平;玛格丽特·米切尔与广告人丈夫[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莱楚;《飘》迎来第二部续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刘晓艺;在这间斗室里她写完了《飘》[N];深圳商报;2003年
7 许丹红;《飘》:一朵恒久不衰的爱情之花[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孙燕;有风吹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丽萍;《飘》在中美两国的接受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2 彭白良;译介学视野下论《飘》在中国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慧敏;《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重写[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柳莺莺;女性主义视角下《飘》的解读[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睿;论《飘》中的生态女性意识[D];贵州大学;2009年
6 许颜哲;《飘》的语用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赫;《飘》中女性意识的觉醒[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芳芳;《飘》中性别差异的语用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朱云;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飘》的三个中译本的描述性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覃丽娟;父权式压迫及其消解:《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84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78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