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寡妇题材故事叙事策略背后的道德问题
本文选题:凯特·肖邦 + 寡妇 ; 参考:《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凯特·肖邦是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但她创作的多篇关于寡妇的故事却被认为主题偏于保守。本论文旨在探寻这些寡妇故事为何显得保守,这种保守到底是作者的真实态度还是女性主义的表达策略。肖邦作品中以寡妇为主题的短篇故事主要有五篇,分别是《塞莱斯坦夫人的离婚》(Madame Celestin’s Divorce),《一位圣牛轭湖的女士》(A Lady of Bayou St.John),《一小时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Hour),《马尔泰夫人的平安夜》(Madame Martel’s Christmas Eve)和《小盒吊坠》(The Locket)。基于互文分析、叙事学以及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笔者将分析以上五篇短篇故事中肖邦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以及情节编织的叙事策略中体现出的道德迎合或道德规避,而这实际上也是更为隐秘的女性主义表达方式。第一章为论文介绍部分,包含作者肖邦生平及国内外对其作品的研究,论文意义、理论和框架介绍等;第二章主要围绕故事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策略展开讨论,以分析背后的道德目的;第三章中关于外部自然环境和内部空间的叙事策略使其具有独特象征意义及道德意义,而故事中出现的与肖邦本人现实生活相关的叙事则为分析故事背后的道德目的提供现实依据。第四章重点分析寡妇们各自不同的觉醒表现以及觉醒过后意外且保守的故事结局,而这些故事结局进一步揭示了寡妇艰难的生存状况。在道德束缚下,女主人公日常生活中都在不同方面刻意表现出自己身为寡妇应有的表现,她们的那些保守表现很可能是违背内心真实意愿的,以达到道德迎合的目的。此外,这些故事也不同角度的描写了寡妇内心的觉醒,过于直白和大胆的女性觉醒与当时社会道德对女性的要求不符,而与之相关保守的叙事可避免受到道德的责难,以达到道德规避的目的。道德迎合和道德规避使故事充满反讽性,凸显出寡妇这一特殊女性群体当时的艰难生存状态,体现肖邦女性主义关怀。
[Abstract]:Kate Chopin is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feminist literature, but many of her stories about widows are considered conserva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out why these widows' stories are conservative and whether this conservatism is the author's true attitude or feminist expression strategy. There are five short stories about widows in Chopin's works. They are Madame Celestin's divorce, A Lady of Bayou St. John, the Story of an of the hour, Madame Martel's Christmas Eve) and the Box pendant.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intertextuality analysis, narratology and feminist criticism, the author will analyze the moral pandering or moral circumvention embodied in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characterization, 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 and plot weaving in the above five short stories. And this is actually a more secretive form of feminist express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sis, including the life of Chopin and the study of Chopin's work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the theory and framework of the introduction, etc.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portrayi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oral purpose behind it,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extern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space in the third chapter makes it have unique symbolic and moral significance. The narration related to Chopin's real life provides a realistic basis for analyzing the moral purpose behind the story.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different awakening performance of widows and the unexpected and conservative story ending after awakening, which further reveals the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s of widows. Under the restraint of morality, the heroine in her daily life deliberately shows her due performance as a widow in different aspects. Their conservative performance is likely to be contrary to the true will of her hear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oral pandering. In addition, these stories also depict the awakening of widow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the overstated and bold awakening of women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social morality on women at that time, and the relevant conservative narratives can avoid being criticized by mora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oral circumvention. Moral pandering and moral circumvention make the story full of irony and highlight the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 of this special group of women and reflect Chopin's feminist concern.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志红;胡nInI;;走向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的生态解构与重构[J];当代文坛;2013年05期
2 崔筱溪;;澳大利亚女性主义评介[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7期
3 邱仁宗;女性主义哲学述介[J];哲学动态;2000年01期
4 刘小平;;目标的窘困与意义的迷失——对女性主义及其文学的反思[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魏天真;自陷囹圄的女性主义[J];文艺争鸣;2003年05期
6 董美珍;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科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郑大群;;女性主义美国学派——女性主义叙事学简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王宏维;;论女性主义认识论演进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哲学研究;2009年07期
9 桑德拉·哈丁;都岚岚;;女性主义、科学和反启蒙思想的批判[J];上海文化;2009年05期
10 李会子;;女性主义视觉下的舞蹈艺术[J];音乐生活;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邢冬梅;;女性主义、客观性与科学大战[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2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姜云飞;;“人”的概念:来自女性主义的新解[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曹剑波;;具有政治色彩的知识论:女性主义知识论[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赖夏菲;;《猫眼》:女性主义和量子力学的完美共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纯菲;;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7 秦坤;;从女性主义视域看郭沫若历史剧中的性别观[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师洋洋;;闪婚的存在合理性——几种新兴视角下的注脚[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静仪;;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谈“男女平等”的现实差距[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南师范大学 王宏维;女性主义哲学对哲学学科发展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书评人 孟林;用两性对话方式探讨女性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刘维维;女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坐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刘兵;女性主义万花筒中缤纷的生活[N];中国妇女报;2013年
5 丁宁;女性主义不是一种时髦标签[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女性之思 敲开经济学之门[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小冯;你了解女性主义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女性主义的跨文本写作与阅读[N];文学报;2005年
9 肖巍;女性主义对于科学世界的改变[N];学习时报;2005年
10 马元龙;女性主义的多样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丽;女性主义法学的自我反思与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怡菲;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3 邢桂敏;1900-1981年的中东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朱晓映;[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桦桢;第二次浪潮之后[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刘笑言;走向关怀[D];吉林大学;2013年
8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琛;新世纪以来女性主义图书在中国的出版及传播要素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向娟;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金冰冰;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女性主持人角色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杨迪;《绛红雪白的花瓣》女性主义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健;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仇志莲;论《红楼梦》的女性主义色彩[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涂佳丽;解构与重构:《裂缝》的女性主义乌托邦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亚军;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9 古敏;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D];外交学院;2016年
10 张裔雯;女性主义技术观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68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968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