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以城为镜——论《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叙事艺术及文化身份意识

发布时间:2018-07-29 08:45
【摘要】:瑞典文学院曾在2006年授予奥尔罕·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评价他的写作"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帕慕克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其故乡伊斯坦布尔的沧桑变迁糅合为一体,勾勒出了一幅现代土耳其人的精神图谱。以城为镜,帕慕克凭借作家的敏锐在故乡的历史浮沉中照见了自身。他采用虚实交错的叙事手法,打破线性时间的约束,并运用视觉影像与文字相佐,将个人生命体验深刻地融入城市的风光人情之中,进一步升华为代表土耳其民族精神的"呼愁"。这一"呼愁"正是现代土耳其人在肯定与否定中矛盾而割裂的文化身份的象征。
[Abstract]:The Swedish Academy of Letters, in a speech awarded to Orhan Pamuk's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06, rated his writing as "finding new symbols of conflict and intertwining civilizations in the pursuit of the melancholy soul of his hometown". Er: the memory of a city is just such a work. Pamuk combines hi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with the vicissitudes of his hometown Istanbul, and outlines the spiritual map of modern Turks. With the city as the mirror, Pamuk, with his acumen, saw himself in the history of his hometown. He used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of the interlacing of reality and vanity to break the constraint of linear time, and used visual images and words to blend the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deeply into the scenery and human feelings of the city. Further sublimation to represent the Turkish national spirit of the "exultant sorrow." This exultation is the symbol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modern Turks, which contradicts and disagrees with affirm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374.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文娟;;论帕慕克文学创作的寻绎模式及其文化渊源[J];求索;2012年07期

2 末茶;;帕慕克的“呼愁”[J];上海采风;2007年07期

3 陈言;;小说之外的帕慕克[J];延河;2011年05期

4 昝涛;;帕慕克:政治尴尬与文化依恋[J];世界知识;2006年22期

5 高永;;诺奖得主:“媚俗”作家帕慕克[J];世界文化;2006年12期

6 刘辉;;帕慕克:审叛前的陈述(节选)[J];世界文化;2007年02期

7 阎连科;;从帕慕克到伊斯坦布尔和他的文学世界——在帕慕克先生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奥尔罕·帕慕克;穆宏燕;周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帕慕克专访[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宗笑飞;;帕慕克的忧伤[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李伟荣;;“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一片钥匙[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玲;土耳其文学欲搭帕慕克“顺风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2 汪海燕;帕慕克12月面世新作是插图小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施宏俊邋(帕慕克作品出品人);“寻访”帕慕克[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王蕾;帕慕克:别样的色彩[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陈星男;打开帕慕克的手提箱[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6 张虎;“纯真”与“敏感”的帕慕克[N];文艺报;2013年

7 洪晓;这一切真的在帕慕克身上发生过吗[N];东方早报;2013年

8 傅小平;《白色城堡》奠定帕慕克风格[N];文学报;2006年

9 记者 孙海悦;帕慕克明年访华重要作品中文版出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康慨;“土耳其不反对作家,土耳其为帕慕克感到高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虎;奥尔罕·帕慕克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乾;别样的爱恋—帕慕克的爱情书写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辛鹏宇;帕慕克作品中的“忧伤”主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郑听雨;第三空间视角下奥尔罕·帕慕克作品《雪》的身份建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王文婧;奥尔罕·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城市形象[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蒙;帕慕克小说中的文明冲突与对话[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王玲;帕慕克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志杰;帕慕克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赵新泽;在空间诗学视野下的帕慕克小说[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何韵;论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卓;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呼愁”的文化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52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152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c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