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维尔斯坦》:贝娄人物塑造的文化意蕴
[Abstract]:Bellow's last novel, the controversial Laverstein, shows once again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character shaping in Bellow's literary creation. The protagonist is said to be a maverick Jewish intellectual based on Bellow's friend Alan Bloom. The creation of Laverstein's image presents Bellow's view of hero complex and friendship and his orientation to contemporary ideal intellectuals. A careful interpretation of this image can reveal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Bellow's characteriz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立勋;;梦想的旅程——贝娄小说中的芝加哥书写[J];青年文学家;2013年22期
2 郭英剑;;索尔·贝娄:美国文坛的长青树——简谈·阿特勒斯的新作《贝娄传》[J];外国文学动态;2001年02期
3 吴晶;;贝娄小说《晃来晃去的人》的犹太性解读[J];名作欣赏;2007年02期
4 盛韵;;“嗨!索利,听说你赢了个大家伙!”[J];书城;2007年08期
5 周慧敏;;从《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看贝娄型知识分子[J];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06期
6 刘兮颖;;贝娄与犹太伦理[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3期
7 周皓;;从解构视角看贝娄作品中的建构哲学[J];译林(学术版);2012年01期
8 王娟;董帅;;贝娄小说的哲学性与当代意义浅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9 刘洪一;情爱与性战──贝娄人物的两性意识[J];求是学刊;1989年01期
10 姜杉;;浅析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J];文教资料;2013年3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周志明;异化世界里的呐喊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雷天;尤利西斯的凝视[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云也退邋(本报书评人);你好,哥伦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彭懿(作家、编辑);斯坦大叔,,摘下你那吓人的面具[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车凤成;为被承认而斗争—贝娄作品主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籍晓红;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浙江大学;2009年
3 高迪迪;家族伦理与丛林生存法则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祝平;乌云后的亮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霞;从消费主义视角解读《更多的人死于心碎》[D];辽宁大学;2015年
2 张媛;传统追寻文学与贝娄追寻小说的差异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徐初圳;论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和《只争朝夕》中城市犹太人的困境[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貌青青;论贝娄小说中的芝加哥形象[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甘慧芳;荒原中一个肯定的声音[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磊承;贝娄小说中的芝加哥书写[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朱上兵;论贝娄小说中的大学教师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丽;试论贝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探索者”形象[D];暨南大学;2006年
9 曾鸣;天堂仍在望[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王兴盈;内敛与外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53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153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