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越界的叙事者——《微暗的火》中的可能世界模型

发布时间:2018-10-19 10:19
【摘要】:"可能世界理论"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一个分支,对虚构性命题提出了叙事学角度的全新解释,有利于对文本嵌套模式进行叙事分层的讨论,为元小说文本提供了新的解构模型。在《微暗的火》中,纳博科夫运用"隐喻"和"不可靠叙事"等种种叙事手段,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间架起了一座虚构的桥梁。本文将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对《微暗的火》的故事世界进行划分,由此探讨叙事者嵌套层级以及各个世界的连通关系,揭示其叙事技巧的后现代特征。
[Abstract]:As a branch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the Theory of the possible World puts forward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fictional propo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narrative stratification of the nesting model of the text. It provides a new deconstruction model for metafiction texts. In Fire, Nabokov uses metaphor and unreliable narration to build a fictional bridge betwee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and this world.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theory of possible world to divide the story world of "Fire of Light", and then discuss the nesting level of narrator and the connection of each world, and reveal the post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its narrative techniqu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波;;可能世界语义学及其哲学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3期

2 胡晓萍;作为真理论域的可能世界[J];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02期

3 滕定明;国内关于“可能世界”概念的讨论[J];哲学动态;1994年04期

4 吴近宇;;评《可能世界叙事学》[J];符号与传媒;2011年02期

5 谭成;;可能世界叙事学——文艺学专业第一次读书讨论会综述[J];符号与传媒;2012年01期

6 赵汀阳;;在可能世界间出没[J];山花;2002年04期

7 陈慕泽;多主体认知系统中的互知推理[J];哲学研究;2001年04期

8 张家龙;可能世界是什么?[J];哲学动态;2002年08期

9 刘又知;可能世界理论及其应用价值[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10 李春泰;论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韦世林;;可能世界理论与变异修辞[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史悦;;浅析关于可能世界本体论地位的三种立场[A];2013年区域经济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许智平;;侦查假设与可能世界理论(摘要)[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钢;信息哲学与未来东方科技哲学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邹广文;技术时代,文化何为?[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贾玉树;理性与可能世界[D];山西大学;2009年

2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3 祝勇;革命语境下的语言暴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刘张华;大卫·刘易斯模态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袁野;不确定图数据查询处理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6 何朝安;涵义的形而上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麻鹤腾;可能世界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2 冯立荣;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燕山大学;2009年

3 程平文;可能世界理论中的跨界同一性和跨界识别问题[D];苏州大学;2010年

4 赵新波;论可能世界的哲学问题[D];燕山大学;2012年

5 黄鹤;从“必然世界”走向“可能世界”[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6 唐健斌;论可能世界理论中的跨界同一性与跨界识别问题[D];复旦大学;2013年

7 刘国锋;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模态实在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徐晔,

本文编号:2280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280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5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