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发布时间:2017-01-02 19:38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规划 >> 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现代性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术话题。这个话题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史研究,特别是现代文 学的形成及其内在构造。李欧梵的《现代性的追求》是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关注印刷文化 对于现代性的意义,关注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城市文化的意义,考察颓废的美学风格,这一切 无不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异于传统的坐标。如果说,国民性、乡土中国、左翼文学、 《

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均是我们熟悉的范畴,那么, 《现代性的追求》提到的诸多问题 显示了新的视域。尽管这些问题已经在现代性研究中得到程度不同的论述,但是,这些问题 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仍然意义非凡。当然,如同人们时常发现的那样,洞见与盲区往往是 一枚硬币的两面。新的视域可能产生新的遮蔽。从这一意义上说, 《现代性的追求》也存在某 些疑问,至少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空间。这肯定将引起一系列后续的对话这篇书评不 妨视为对话之一。 自夏志清 1961 年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 ,开创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来,海外汉学 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仅蔚为风潮, 而且能人辈出。 王德威曾指出: 在中坚一辈的学者中, 李欧梵教授的成就,堪称最受瞩目。 ①李欧梵的现代文学研究,一方面和王德威一样,重视 晚清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力图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推向晚清;另一方面,他从美国学者卡 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出的美学现代性和资产阶级文明现代性的对立这一基 本问题出发,在反思现代性的问题视野中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现代性追求的文化和美 学特征,特别是城市-颓废文学、文化问题的提出,突破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以五四启蒙为 分水岭、建立在线性进化论基础上的新/旧、传统/现代等二元对立的常识框架,为重写现代 文学史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线索。 《现代性的追求》 (三联书店 2000 年版)比较全面地反映出 李欧梵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真的恶声两篇文章,分 别讨论了印刷业和中国的现代性以及鲁迅思想的内在矛盾问题;第二辑浪漫的与颓废的共六 篇文章, 主要讨论了所谓五四浪漫个人主义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颓废; 第三辑则收入了 两篇写作于 70 年代初的文章,这是他应《剑桥中国史》之邀而作的两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历 程的长文。 第二辑是全书的核心, 用王德威的话来说是最见其个人情性的发挥 ②。 其中, 《中 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施蛰存、 穆时英、 刘呐鸥》 和 《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 两篇文章, 是其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内部诸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 在《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 (以下简称《漫谈》 )一文中,李欧梵首先指出:从一 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角度来谈颓废,当然是一件极为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即使从新文化运 动所用的词汇来看,一切都是一个‘新’字,气象一新,许多常用的意象指涉的 是青春、萌芽、希望。 ③而颓废(decadence)却是一个有关于时间和历史逐渐走向衰落的 概念。 卡林内斯库指出, 颓废概念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宗教主题时间的破坏性和没落的宿命 ④。 在基督教文化传统里,关于时间、历史的颓废和进步的意识其实构成了一种辩证对立的复杂 关系,因为基督教的末日审判信仰,使千年至福的信念和末日的阴沉期望共存于中世纪基督 徒的内心意识中。而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信念的确立,人们逐渐发 展出了一套关于历史是无限发展的乐观主义信念即所谓的进步神话,但在这种乐观主义背后 同样伴生出一种新的颓废观念。高度技术的发展同一种深刻的颓废感显得极为融洽。进步的 事实没有被否认, 但越来越多的人怀着一种痛苦的失落和异化感觉来经验进步的后果。 ⑤这 种颓废感从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象征派诗歌中逐步发展起来, 并最终形成了一种现代性自身的 对立面美学现代性。这种美学现代性尽管有着种种含混之处,却从根本上对立于另一种本质 上属资产阶级的现代性,以及它关于无限进步、民主、普遍享有‘文明的舒适’

等等的许诺 ⑥。在这一观念下考察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问题,李欧梵认为,虽然五四传统 致力于求新,但是作为与始发于西方的现代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现代文学,颓废却成 为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概念。 它是和现代文学和历史中关键问题所谓‘现代性’ (modernity)和因之而生的现代文学和艺术密不可分的。 ⑦ 那么,颓废究竟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具体扮演什么角色?在所谓的颓废现代性和进步 现代性相对照的问题框架下观照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国现代文学将呈现出怎样的美学和文 化形态?在《漫谈》一文中,李欧梵从时间观念入手,指出五四时期《新青年》对理性主义、 人本主义、进步的观念等启蒙精神的呼唤,对中国最大的冲击是时间观念的冲击,,即从古代 的循环变成近代西方式的时间直接前进从过去经由现在而走向未来,所以,着眼点不在过去 而在未来,从而对未来产生乌托邦式的憧憬。这种线性前进的时间想象导致了一种新的历史 意识形态:历史不再是往事之鉴,而是前进的历程,具有极度的发展(development)和进步 (progress)意义。 ⑧因此,五四所继承的现代性其实是卡氏意义上的所谓的资产阶级的现 代性,即所谓的进步现代性。经过五四改头换面之后(加上了人道主义、改良或革命思想和 民族主义) ,变成了一种统治性的价值观,文艺必须服膺这种价值观。 ⑨由于颓废从未作为 现代性的另一面进入中国现代作家的追求视野,因此,在一切都求新的五四时代,颓废作为 一个关于堕落或衰败的概念成为了一个不道德的名词。 李欧梵独重颓废的现代美学和文化意义,因为颓废作为一种反资产阶级庸俗现代性的美 学立场,它更注重艺术本身的现实距离,并进一步探究艺术世界的内在真谛 ⑩。因此,和当 年夏志清立足于纯文学框架勾画出一条所谓非政治化的现代文学谱系一样,李欧梵则基于颓 废美学立场,在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构建出一条颓废文学史线索。在《追求》第二辑的后三 篇文章里,李欧梵追寻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谱系,它上接中国晚明文学、 《红楼梦》 , 下接新感觉派、叶灵凤、张爱玲,在某种意义上还包括鲁迅和郁达夫。虽然中国的颓废文学 特别是新感觉派的作品与西方的颓废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然而李欧梵却进一步指出, 这些城市颓废作家在模仿英法颓废之余,并没有完全体会到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其资源仍来 自‘五四’新文学商业化以后的时髦和摩登。在这张颓废系列图中,他认为只有 张爱玲是一个例外,因为这位女作家作品中的荒凉感,包含着对时间和历史的反思,是对于 现代历史洪流的仓猝和破坏的反应。 (李欧梵认为鲁迅的某些作品已经跨入了西方现代主义文 学的门槛,但是鲁迅的那种彷徨的心灵并没有完全迷失在虚无主义之中,最终还是退回到中 国现实中,加入了他的同时代人的那种‘现代化进程’。 ) 二 李欧梵引入颓废现代性的问题框架,并不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条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 线索,他还力图据此反思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性追求的整个文化进程。作者认为,五四知识分 子在进步现代性的新历史观的影响下,有人开始去疑古,有人开始对历史分期和中国社会本 质展开辩论,而最终的趋势是知识分子的偏激化(radicalization)和全盘革命化。为此, 他在反思现代性内在矛盾的视野下,指出所谓五四浪漫个人主义、30 年代的现实主义和最终 全面革命化这些似乎具有各自独立性的文学问题背后,存在着相同的现代性态度或者说现代 性信仰。第二辑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等前三篇文章分别讨论了五四的个人 主义、孤独的自我和情感等所谓的浪漫个人主义问题。作者认为五四对个人主义的标榜,形 成了一种关注本我的主观主义的创作潮流。主人公与他所处的客观环境之间的那种陌生和疏 离的关系,成了早期‘五四’小说的一种典型的安排。这不仅对于整个中国文化 来说,是相当独特的,而且对于文艺创作而言是一种有意义的关系。但是,五四的个人主义 是在反传统的特定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种更倾向于追求进步、创造新世界的历史姿态,而不

是一种有可能趋于颓废的美学态度。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个内向性的旅程并没有能在最 终将这群作家带领到存在主义式的绝望或艺术上的超越现实&&对中国现代作家而言,他们最 终的依据依旧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现实。在第三辑的《追求现代性(1895-1927) 》这篇总 体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端期的长文的最后部分, 李欧梵总结性地指出: 无论是 20 年代前期的 主观抒情的泛滥,还是从 20 年代末开始的日益政治化的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从未否弃现实, 并一直在憧憬着光明的未来。 由于反进步的颓废态度的缺失, 随着 20 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现实 日趋紧张,在孤独的自我中游荡了十年的中国现代作家,逐渐放弃了个人主义,由对作者本 身狭窄的个人经验转移到另一个更宽广的社会现实上去,把现实主义作为改革社会的工具, 把个人与集体逐渐合而为一,而最后终于把人民笼统地视为革命的动力和图腾。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2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32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8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