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文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30周年论文精选
本文关键词: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目 录
文学卷
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 郭绍虞
论传记文学 朱东润
《橘颂》解 陈子展
论上古带r复辅音声母 张世禄 杨剑桥
论评论文写作和新闻学上的几个问题——评《解放日报》1957年6月16日社论 王中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贾植芳
方光焘教授与汉语语法学 胡裕树 王希杰
思想原则和研究方法二三问题——在中日学者《文心雕龙》讨论会上的总结发言 王元化
《兰亭序帖》祖本面目初探 喻蘅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濮之珍 高天如
评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1981年5月8日在东京东方学会第二十六届国际会议上的报告 蒋孔阳
清初廖燕的异端精神与文学批评 顾易生
语言的表现性功能——兼论语言学和美学统一的理论 周斌武
《文心雕龙》的宗旨、结构和基本思想 王运熙
《五代史平话》成书考述 丁锡根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与中国社会 宁宗一
从鲁迅的弃医从文谈到恽铁樵的弃文从医——恽铁樵论 范伯群
论鲁迅的审美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陈鸣树
关于太平军的两个问题 潘旭澜
白朴卒年考辨 李平 徐济宪
关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过程与写作年代 章培恒
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兼论苏词革新和传统的关系 王水照
避讳义例是钱大昕的训诂之钥 严修
汉简中所见韩朋故事的新资料 裘锡圭
试论“共同美” 邱明正
鲁迅论典型人物的创造 吴中杰
评新红学派 应必诚
“人类史前时期的风俗画”——读《贾植芳小说选》 钱理群
韩愈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改革”——兼论韩愈政治思想的进步因素 蒋凡
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 陈允吉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涵义和界说 游汝杰
《金瓶梅》作者屠隆考 黄霖
宫体诗评价问题 杨明
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中国传媒格局的嬗变与前瞻 童兵
“文学革命八事”系因南社而立言 沈永宝
关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的本体论思考 朱立元 王文英
法海本《坛经》的美学意蕴 王振复
媒体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 黄芝晓
试析双重压力下党报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李良荣 林晖
论晚明思潮——一个反儒文化断层 陈建华
武侠小说发端于何时? 张兵
华语电影: 在互渗互补互促中拓展 周斌
徐渭文学的个性精神 贺圣遂
壅塞的清除——南朝至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一题 骆玉明
欧阳修著述考 陈尚君
《亘史》与“两拍”——“两拍”蓝本考之一 韩结根
论汉语史的研究传统及其方法更新 申小龙
论语言学的方法论基础 褚孝泉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陈思和
龚自珍与20世纪的文学革命 谈蓓芳
竟陵派文学的发端及其早期文学思想趋向 陈广宏
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当代意识的植入 汪涌豪
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郜元宝
《麦克白》的现代主义解读谈瀛洲 陆谷孙
关于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张业松
中国文学史上的“古代”与“近代” 〔韩〕 金学主
李渔的戏曲及其评价 〔日〕 冈晴夫
史学卷
关于汉武帝的十三州问题讨论 顾颉刚 谭其骧
明初与蒙古关系 陈守实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问题 周予同
儒学别解 周谷城
在“五四”运动中 王造时
朱熹的书院教育与礼教思想 蔡尚思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 杨宽(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驳法国汉学家戈岱司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田汝康
从汉冶萍公司看旧中国引进外资的经验教训 汪熙
一八六七年同文馆的争议——洋务运动专题研究之一 〔美〕 刘广京
罗斯福与珍珠港事件 邓蜀生
洋务运动与儒学传统 陈绛
论孙中山走过的道路 金冲及
国共两党抗日持久战略比较研究 余子道
抗战时期汪精卫集团的投敌 黄美真 张云
1957年:良机与逆转 李华兴
《太平寰宇记》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 王文楚
戴高乐的五月十三日 金重远
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 张修桂
“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 邹逸麟
历史编纂学: 过程与形态 朱维铮
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 杨天石
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沈渭滨
东林非党论 樊树志
汉唐时期中国与师子国的关系许道勋赵克尧 范邦瑾
论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意识与中外关系意识——评余英时《飞弹下的选举——民主与民族主义之间》 姜义华
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党争与社会 杨立强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 张广智
历史学: 在人文与科学之间? 周振鹤
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葛剑雄
从唐六赃到明六赃 程天权
庐山面目: 论研究视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张隆溪
考古学与未来: 工业文明的忧虑 陈淳
追溯匈奴的前史——兼论司马迁对“史道”的突破 姚大力
预流、立场与方法——追寻文史研究的新视野 葛兆光
异文化之间相互思想理解的可能性 〔日〕 末木文美士
黄浦江水系形成原因述要 满志敏
沃勒斯坦与“世界体系理论” 顾云深
客家南宋源流说 吴松弟
顾维钧与中美关于“二十一条”的外交活动 金光耀
近代上海与长江流域市场网络的架构 戴鞍钢
越南史籍对“中国”及“华夷”观念的诠释 李焯然
接受环境对翻译原本选择的影响——林译哈葛德小说的一个分析 邹振环
长江下游文明化初期的人地关系——多学科交叉的实践与探索 高蒙河
章太炎与章学诚 张荣华
博物馆与中国近代以来公共意识的拓展 杨志刚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 陆建松
从客家文化背景看《天朝田亩制度》之由来 王振忠
“策问”中的“历史”——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一个侧面 章清
古代希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城邦制度的形成 黄洋
商人阶层的出现与社会价值观的转型 赵立行
哲学卷
顾亭林逝世三百周年祭 王蘧常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 全增嘏
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 胡曲园
论佛教的美学思想 严北溟
关于“存在”和“是”汪子嵩 王太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辛敬良
《周易》系统论方法思想发微 朱志凯
在全球化压力下的欧洲的民族国家 J·哈贝马斯
董仲舒与黄老之学——儒学之创新 李定生
儒家文化中的理性自觉与精神超越 潘富恩 东方朔
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 刘放桐
张东荪的架构论宇宙观和多元认识论 胡啸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 李继宗 朱葆伟
真理标准研究中应当重视的两个理论问题 余源培
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 林永民
“人学”是否哲学发展之路——从存在主义谈起 黄颂杰
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问题的争论 翁金墩
从对因果性知识获得方式的说明看休谟的狭隘经验论 阎吉达
论逻辑的本质及逻辑的方法 昂扬
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陈根法
实践: 逻辑范畴的起源 谢遐龄
略论哲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 谢遐龄 陈奎德 周义澄 安延明 吴晓明 俞吾金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从与后现代主义对立的视角看 陈学明
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三解——兼论弗兰西斯·培根的宗教观对其知识观的影响 周林东
西方哲学史研究中的三个神话 俞吾金
关于马克思交换理论的哲学思考——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孙承叔
西方价值判断现代模式的成因中中国文化因素之考察 赵敦华
熊十力和胡塞尔的本体论学说 张庆熊
“空”之三题——读龙树的《中论》 王雷泉
论中国哲学中的“渔翁”和“樵叟” 刘康德
论儒家组织人本主义的管理哲学 袁闯
近代中国形而上学的困境 张汝伦
牟宗三“自觉”思想的理论意义 杨泽波
从马克思人性概念的歧义性看他同传统人道主义的关系 丁学良
疑古与信古——从郭店竹简本《老子》出土回顾本世纪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 徐洪兴
双峰对峙——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与金陵神学院之比较 徐以骅
关于历史规律存在问题的哲学考察 庄国雄
价值判断的可证实性——杜威对逻辑实证主义反价值理论的批判 冯平
马克思意识概念和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探源——兼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批评 王德峰
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 吴晓明
简论明清“西学”中的神学和哲学 李天纲
解释学的两种类型: 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黄勇
利奥达与“后现代”概念的哲学诠释 汪堂家
论福柯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 莫伟民
论梅罗庞蒂的肉体概念 佘碧平
论《利维坦》中神学与政治的 张力 孙向晨
数的定义: 戴德金与弗雷格 郝兆宽
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 徐英瑾
经济学卷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过时了吗? 漆琪生
用计划生育来反对马尔萨斯人口论 吴斐丹遗作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 朱伯康
定量分析法在中国经济史中的应用 伍丹戈遗作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行机制 蒋学模
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规范化金融市场 陈观烈
试论人口发展规律——兼论我国人口必须进一步控制 张薰华
凯恩斯主义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速度问题 宋承先
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 余开祥
论欧洲共同体的国际经济调节洪文达 伍贻康
试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郑励志
知识分子的劳动报酬与工资制度的结构问题 蒋家俊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理论二十年伍柏麟 汪斌
经济学译名源流考 叶世昌
把党的工作中心放在哪里是个路线问题 吴敬琏 周叔莲
论无形资产的管理苏东水 何志毅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的思考 蔡中兴 孙新雷 张树安
发展老年经济,开展老年经济学研究 王爱珠
上海经济国际化战略初探 徐桂华
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十点认识 洪远朋 马艳
试论我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诸原则 尹伯成
会计学革命——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飞跃 张文贤 邵强进
欧洲一体化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对一个特例的思索 戴炳然
资源配置费用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俞忠英
19世纪中国主流经济思想的文化背景 吴申元
上海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与对策研究 焦必方 祁阳
俄罗斯12年经济体制转轨的分析与思考 庄起善
“马尔萨斯制约”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 华民
贸易与投资动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 李慧中
发展中国家如何跳越传统发展阶段——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借鉴 王战 杨鲁军
经济效益和平均主义分配——企业行为分析之三 潘振民 罗首初
跨国公司理论新进展: 基于区位与集群的视角 薛求知 任胜钢
组织整体结构模式: 一种研究企业组织的新方法 芮明杰 钱平凡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东西方社会制序历史演进路径差异的文化原因 韦森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 王桂新 沈建法
传统文化与我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彭希哲 戴星翼
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新框架的再探索 姜波克
总量·结构·组织·产权——宏观经济的研究及其微观基础的几点思考 史正富
比较竞争理论 胡汝银
面临进一步开放的中国贸易战略——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影响 尹翔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的新形式 张晖明
中国经济改革20年述评 陆德明
非均衡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袁志刚
组织的含义——对一个农村社区组织的经济学解析 石磊
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产业分工模式 殷醒民
试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其特殊性 梁鸿
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及其社会经济含义 朱国宏
转轨经济中的“过度进入”问题——对“重复建设”的经济学分析张军 威廉·哈勒根
局部战争条件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安全性研究 刘红忠 郑祖玄
金融市场的完善与企业行为 孔爱国
通过产业组织的改革与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垄断竞争市场——1988—199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 复旦大学中期改革规划课题组
两种市场并存下的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分析——再论“垄断性竞争”市场模式问题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当前我国经济的困境与出路——三论社会主义垄断竞争市场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政治学卷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夏征农
自然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论东西方发展差异的一个原因 陈其人
国际人权保障与美国人权外交 刘星汉
战后美国和西欧的外交政策对西欧经济复兴的影响 姚椿龄 刘同舜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的历史考察——“全面专政论”再批判 叶孝信 王邦佐 李祥荣
西方沉默权比较研究 李昌道 董茂云
关于“一国两制”理论问题的探讨 王邦佐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大纲 王邦佐 孙关宏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兼论亨特和德雷珀的“新观点” 张震廷
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余先予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政体刍议 李孔怀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学派、论战、理论 倪世雄
浅论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颜声毅
迈向一流的百年复旦 王生洪
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 武克全
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转型与理论研究二十年 俞正樑 陈玉刚
冷战后的地区冲突和美国 朱明权
以人大民主为重点继续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浦兴祖
顺应现代高教规律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秦绍德
试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构建 樊勇明
证人保护制度构建之法律思考 孙南 申彭岳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竺乾威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注重建立非权力性权威 钟家栋
行为主义革命与政治发展研究的缘起 陈明明
香港和内地公司法律制度的比较 胡鸿高
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 肖巍 钱箭星
中国变化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政治的含义 王沪宁
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桑玉成
论WTO争端解决的条约解释 张乃根
我国国际经济法学定位的重新审视——告别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法学 何力
日本自民党派阀政治研究 臧志军
中国政治学发展及其面临的课题 林尚立
试论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发展的原则要求 方永刚
德里达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政治学 何佩群
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当代转向 高国希
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论纲 谢佑平 万毅 魏佳
美国政党体制的衰落与改革 郭定平
论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走向 吴心伯
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 孙哲
国际关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机制 陈志敏
社区发育与社区就业: 影响社区就业的因素及社会政策研究 任远 陈琰
居委会直选与城市基层治理——对2006年上海市居委会直接选举的分析 敬乂嘉 刘春荣
后记 黄颂杰
本文关键词: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4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3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