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审美同情的想象空间与爱略特的现实主义书写

发布时间:2019-04-09 13:38
【摘要】:乔治·爱略特将"面纱"的浪漫诗学意涵与哥特式认知隐喻进行气质杂糅,在其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中呈现浓郁的文化"精神分裂气质"。她通过呈现面纱在审美和认知之间所形成的认知迷雾,质询绝对的认知模式并认可他者的不可尽悉,进而呼吁审美同情的干预。凭借审美同情的想象空间,人遵循审美诉求判别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以及实现自我与自我的和解,并依靠关系、链接的驱动来整合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从而推动个体人到社会人的转型。与揭露"事实"相比,此认知模式展现的是基于想象而改变的"可能性",因此更益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社会共同体的构建。这使爱略特在受认知焦虑困扰的维多利亚时代得以重申艺术和文学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无可取代之地位。
[Abstract]:George Eliot combines the romantic poetic meaning of the veil with the Gothic cognitive metaphor and presents a rich cultural "schizophrenic temperament" in his realistic novels. By presenting the cognitive fog formed by the veil between aesthetics and cognition, she questioned the absolute cognitive model and recognized the incompleteness of others, and then appealed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aesthetic sympathy. With the imagination space of aesthetic sympathy, people follow the aesthetic appeal to jud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selves and others and realize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mselves, and rely on the relationship, the drive of links to integ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selves and others. Thus promotes the individual person to the social person transformation. Compared with revealing "fact", this cognitive model shows "possibility" which is changed based on imagination, so it is more beneficial to the form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ommunity. This allowed Eliot to reaffirm the irreplaceable place of art and literature in the human quest for truth in the Victorian era of cognitive anxiety.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锡德尼诗学及其影响研究”(13BWW05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俊,马立;尊崇与反叛——试析乔治·爱略特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双重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彭丽华;;乔治·爱略特小说人本宗教观成因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薛爱锋;刘晓娟;;双重性还是一致性——论乔治·爱略特的道德选择[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高晓玲;;乔治·爱略特的“情感”观念[J];国外文学;2008年02期

5 王海萌;;当代西方乔治·爱略特研究述评[J];国外文学;2010年01期

6 罗杰鹦;;怡情与致用:爱略特笔下的荷兰风俗画[J];国外文学;2010年03期

7 何保兴;;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爱略特的伦理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董俊峰;试论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人类宗教”道德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9 李奇志;;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爱略特的宗教情结[J];山花;2011年12期

10 彭丽华;中国乔治·爱略特研究综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昌胤;悖论叙事[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萍;乔治·爱略特:一位女权主义先驱[D];安徽大学;2006年

2 马英华;从小说创作论乔治·爱略特的伦理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琼;论乔治·爱略特前期创作中的心理分析艺术[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艳;论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超越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余芬霞;乔治·爱略特的女性意识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耀辉;乔治·爱略特的道德思想和女性观[D];苏州大学;2005年

7 张欣;试论乔治·爱略特的决定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8 刘丽伟;乔治·爱略特《弗洛斯河磨坊》中的音乐乌托邦[D];西南大学;2012年

9 屈彬;从麦吉身上看乔治·爱略特的影子[D];河北大学;2007年

10 赵光辉;自然·和谐[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55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455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2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