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耳袋》中的妖怪—关于江户民俗系妖怪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7-03-16 01:02

  本文关键词:《耳袋》中的妖怪—关于江户民俗系妖怪的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日本明治时期井上圆了创立了“妖怪学”以来,这门学问已经在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等各领域开花结果。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在学术界被视为边缘异类,以零散的研究居多,学术积累并不成熟,还有研究的余地。特别在我国,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论文将从日本的先行研究入手,找出前人的论点和视角,并加以分析,学习可取之处,避免不足之处。在序章中,将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妖怪热出现的时间点为界,先梳理这个时间点之前的井上圆了、江马务、柳田国男、宫田登等人的研究,发现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文化史视角的缺乏,二是没有弄清妖怪反映的人的心理。此外也受到两点启发,一是把妖怪的实际存在与否作为出发点是行不通的;二是妖怪研究的本意其实在于弄清人们的心理,信仰以及社会观。接着,梳理这个时间点之后的小松和彦、香川雅信、亚当·卡帕特等人的新妖怪学研究成果,发现他们虽然或多或少引入了文化史视角,但是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对江户时代,尤其是对江户时代的妖怪的“娱乐性”问题的研究上。因此,本论文将注意把重点投向娱乐以外的妖怪身上。由此,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江户时代妖怪娱乐化大潮之中,让人们觉得恐惧的妖怪去哪里了?由此,又进一步提出娱乐型妖怪以外的妖怪存在的社会基础和产生途径,及其存在的价值的问题。对此,本论文将另辟蹊径,不使用江户时期的绘本、歌舞伎、草双子等,而采用政府官员的记录《耳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其中的民间妖怪传承,以江马务的分类法加之历史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考察。在正式对《耳袋》进行分析和考察之前,我将在第二章中对必要的几个项目进行探讨,一是对本文中的妖怪定义的再讨论,将幽灵和怪异现象作为妖怪的从属概念。其次,为了突出江户期的妖怪,不得不简单讨论一下江户以前的妖怪观。为此,将使用福科的知识考古学方法,从表示妖怪这一“物体”的“词汇”和“记号”的变迁入手,发现日本古代的妖怪观从无到有,从抽象化到造型化,尤其到了中世后期,人们对于妖怪的认识趋于丰富多彩,甚至出现了器具百鬼的夜行。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还发现,中世的妖怪文化被纳入到国家宗教体系解释之中,与之对应的有“镇魂”,“加持祈祷”等等概念。到了江户时代,幕府放弃了把妖怪纳入国家解释的体系,同时,妖怪文化有了两个新的发展,一个是前述的娱乐型妖怪,本文对该谱系的妖怪做了一个系统的概观。二就是娱乐以外的,也就是民间传承的民俗系妖怪,这一谱系的妖怪并未消失,他们散见于各地方的地志、民俗志、随笔等史料中。本文将在第三章中,从《耳袋》一千个记录中抽取总计九十六件妖怪传承,确认了全部都是让人们觉得恐惧的妖怪,接着基于江马务的风俗史分类法,略加改变,分为“动物、幽灵、怪异现象、传说中的生物、植物和器物”六个种类,分为五个小节,结合真实历史社会背景,按类别分析特征,最后总结发现了这六种妖怪至少有以下五个特征中的三个特征:①妖怪的本体为人们所熟知,②妖怪的出现场所与人们的生活场所相重合,③妖怪的出现年代与政治改革或灾害疫病的年份相一致,④妖怪的出现与当事者身份高低具有密切关系,⑤从记录妖怪的因果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人类心理活动和感情倾向。这些特征证明了妖怪与人类社会动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与特征②-④的人类社会动向(政治改革、灾害疫病、身份制度)相对应的是特征⑤妖怪反映的人类感情,那么这究竟是不是与当时真实的人类社会观同步呢?对此,在第四章中,将基于第三章的分析进行系统考察。首先,对照特征②-④中的人类社会动向①政治改革②灾害疫病③身份制度,找出对应史料记载的真实情况和当时民众的社会观,考证发现,当时的民众分别有①对于改革的不满②对灾害疫病的不安和恐惧③对森严身份制度的无力感三种社会心理。再对照前章中妖怪反应的人类感情,发现其具有同步性。由此,在每一节分别提出三种妖怪存在的真实社会基础,也就是产生的路径。最后,指出妖怪的存在价值其实就在于他们的社会性中,妖怪反映的人类心理等同于人类寄托于妖怪的心理,妖怪发挥了一种为人们提供解释异常或遭遇异常时的发泄机制,使得生活中的复杂归于简单,异常归于正常的功能。最后,在第五章的终章中,将总结本论文,确认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及意义,并说明本论文的不足之处,由此提出今后的课题。本论文的成果与意义在于第一,以一种实录加上史实和民众的社会观的新形式,为今后的妖怪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第二,通过查阅地志、随笔、民俗志等文献证实了民俗系妖怪的存在。第三,通过对实录《耳袋》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发现了民俗系妖怪的五个特征。第四,通过导入史料,发现了妖怪与实际社会的连动关系。第五,通过进一步的考察,发现妖怪反映的人类心理与当时史料中的实际的人类社会观同步,也就是说妖怪是基于真实人类社会观存在的,由此提出了对应的三大产生路径。最后,阐明了民俗妖怪存在的价值。但是,本文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对于江户时代以前的妖怪观的梳理有些简单,再如只选取《耳袋》进行论证,可能缺乏代表性和说服力。因此,今后将继续研究这一时期的地志和随笔等资料中的妖怪,收集更多的数据,以求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关键词】:妖怪 江户时代 妖怪娱乐化 民俗系妖怪 耳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313.06;K893.13
【目录】:
  • 致谢3-4
  • 中文摘要4-7
  • 摘要7-10
  • 目录10-12
  • 正文12-63
  • 参考文献63-65
  • 附录65-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长新;;江户时代的说唱文艺[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6年02期

2 大庭修;高洪译;;关于江户时代中国船漂流日本的资料[J];日本研究;1987年03期

3 王宣;略谈江户时代的町人文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4 冈田袈裟男;;江户时代的对外语言交流与文化[J];日本研究论集;2005年00期

5 严庆谷;超级歌舞伎[J];中国戏剧;2003年04期

6 武玉环;论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及其社会影响[J];唐都学刊;2003年02期

7 保国;“油を(?)る”等词语的来历[J];日语知识;2004年10期

8 陈兰芳;论江户时代的审美观“ぃき”——以江户艺妓之美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02期

9 张琳;;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9期

10 孟晓旭;;江户时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以“漂流事件”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孔炽;;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池享;;12—16世纪的日本社会使用中国铜币的意义[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3 赵德宇;;日本近世洋学述论[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驻东京记者 吴仲国;“回到”江户时代[N];科技日报;2002年

2 ;“回到”江户时代[N];科技日报;2002年

3 李开周;像江户时代那样及时行乐[N];东方早报;2013年

4 李长声;日本犹须中国化[N];东方早报;2012年

5 汤祯兆;“算额绘马” 江户时代的虚拟社交网络[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6 魏青;愿博物馆离公众再近一些[N];中华建筑报;2007年

7 郭桂英;博物馆日的冷思考[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刘晖;“现代化后来者”:拘谨的食客[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日报《周刊现代》副主编 近藤大介;日本显露“弊端”[N];经济观察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珠;日本江户时代的“情死”悲剧[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燕;关于《江户时代的风俗与生活》夏篇的翻译实践报告[D];南京大学;2015年

3 许太权;中日传统居住空间比较[D];延边大学;2016年

4 柏冰;《耳袋》中的妖怪—关于江户民俗系妖怪的考察[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5 曾文华;江户时代的日本忠孝思想特征分析[D];广西大学;2008年

6 李玉明;江户时代的朝幕关系[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刘犀灵;从《东雅》看和训的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明珠;江户时代年贡米的商品化及其后果[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乐;关于日本的赏花历史[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秦贝贝;日本江户时代的大名留守居制与参勤交代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耳袋》中的妖怪—关于江户民俗系妖怪的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1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4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