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聚斯金德小说《香水》的后现代戏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6 02:01

  本文关键词:聚斯金德小说《香水》的后现代戏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聚斯金德(Patrick Suskind,1949—)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文坛的代表作家之一。《香水》发表于1985年,是他赖以成名的代表作。作为一位位列于“后现代写作方式”的德语作家,聚斯金德的作品以打破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界限的姿态出现,《香水》成为80-90年代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德语小说之一。在小说中,一方面,聚斯金德继承了德语文学中书写小人物的传统,把人物、情节等基本要素贯穿一线,表现苦闷、压抑、迷失、忧虑、恐惧等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危机。另一方面,也吸纳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将戏仿的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在题材上戏仿犯罪小说,在结构上戏仿成长小说,颠覆了以往小说的模式,造成一种荒诞的效果,同时对于文学传统中的典型形象进行大胆消解,在戏仿和颠覆中表达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和人性的思索。小说在整体上是以内在的严肃寓意支配外在的通俗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写作方式的颠覆和后现代写作风格的创新。本文尝试以戏仿为出发点,探讨聚斯金德小说《香水》中运用的戏仿手法。本文共分为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从小说的题材上分析《香水》对犯罪小说的戏仿。《香水》在借鉴犯罪小说题材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形式上的颠覆,将传统的追查罪犯的题材转换成对“气味”的追寻,并将“气味”这一题材进行想象和放大,通过反常规的情节叙述,开拓嗅觉这一独特叙事视角,改写罪与罚的主题,消解了犯罪小说注重严密分析、逻辑推理的叙事特征,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气味世界。第二章主要探讨《香水》对成长小说的戏仿。小说改变了以往成长小说塑造正面、向上的主人公成长历程的结构模式,以成长主人公的身份追寻、寻找主体到自我毁灭为基本架构,从成长及教育主题转变为主人公身份追寻失败的“成长史”。这种反成长的模式隐含了作家对于现代人生存模式的反思。第三章主要分析小说对于神圣意象的戏仿。小说中涉及了大量的神话原型和宗教意象,作家对这些人物意象进行大胆戏仿。一是戏仿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塑造了集天才与魔鬼于一身的主人公形象;二是对上帝进行丑化和嘲讽。通过对宗教形象,包括上帝、基督、罪人等意象的戏仿,揭示了现代人对宗教的质疑和信仰的惶惑,表达对现代人精神现状的多重思考。第四章主要阐释小说在通俗文学形式的结构框架之下蕴涵的严肃寓意,探讨香水这一意象中包含的多重意蕴,揭示现代人理性的脆弱和人性的矛盾。香水作为现代文明的畸形产物,暗示了文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造成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等现代病的出现。作家借助小说对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与反思。聚斯金德的《香水》在借鉴传统文学类型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戏仿这一后现代写作技巧,而戏仿的意义就在于对于传统的颠覆和反叛,作家以此来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和人性的矛盾复杂,引发人们对个人生存境遇和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香水》 戏仿 犯罪小说 成长小说 神圣意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16.07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引言12-20
  • 一、问题的提出12-13
  • 二、研究综述13-17
  • (一) 国外研究综述13-14
  • (二) 国内研究综述14-17
  • 三、论文创新点17-18
  • 四、关键术语阐释18-20
  • 第一章 对犯罪小说的戏仿20-27
  • 第一节 反常规的犯罪情节20-22
  • 一、犯罪案件的“去中心化”21
  • 二、对犯罪场景的美化21-22
  • 第二节 独特的嗅觉叙事22-25
  • 一、以气味为犯罪动机23-24
  • 二、以嗅觉为叙事线索24-25
  • 第三节 对犯罪结局的改写25-27
  • 一、刑场上的“狂欢”25-26
  • 二、罪与罚的交织错位26-27
  • 第二章 对成长小说的戏仿27-34
  • 第一节 成长主人公的身份追寻27-29
  • 一、生存困境与诅咒27-28
  • 二、体味缺失与身份追寻28-29
  • 第二节 成长的“引路人”29-31
  • 一、气味的启蒙——红发少女30
  • 二、欲望的驱使——香水王国30-31
  • 第三节 成长的反叛31-34
  • 一、失败探索与自我迷失32
  • 二、理想破灭与罪恶洗礼32-34
  • 第三章 对神圣意象的戏仿34-40
  • 第一节 反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34-35
  • 一、盗取天火与香水炼制的相通性34-35
  • 二、为人类造福背后的荒谬性35
  • 第二节 宗教意象的戏仿35-37
  • 一、上帝形象的丑化36-37
  • 二、基督之死的假象37
  • 第三节 罪人与圣人身份的背离37-40
  • 一、自杀式的救赎37-38
  • 二、天才的疯狂38-40
  • 第四章 通俗文学形式下的严肃寓意40-46
  • 第一节 香水的后现代隐喻40-42
  • 一、香水——嗅觉的欲望40-41
  • 二、人性的唤起与毁灭41-42
  • 第二节 真实与荒诞的反讽对照42-43
  • 一、两个“世界”的对立42-43
  • 二、对照中的反讽寓意43
  • 第三节 戏仿下的人性思索43-46
  • 一、人性的崇高与矛盾43-44
  • 二、人性的缺失与警示44-46
  • 结语46-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望;聚斯金德作品中的怪诞人物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丁良艳;神魔交织的人性建构—精神分析中的小说《香水》[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高四维;“追求”与“缺失”:《香水》主人公五个人生阶段的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寇妙琦;论聚斯金德创作的后现代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潘冬篱;解析《香水》的隐喻和“自我”的困境[D];西南大学;2014年

6 李萌;论聚斯金德《香水》之魅:透视人性的多重象征意蕴[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余文婧;权利视角下的省份寻求对帕特特里克·聚斯金德小说《香水》的解读[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8 俞莹;现世中的变异灵魂—解析聚斯金德笔下的“畸人”形象[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茜;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隐喻性解读[D];海南大学;2012年

10 王莉;触摸芬芳[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聚斯金德小说《香水》的后现代戏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1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