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恐惑”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一中;康拉德对世界作家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1期
2 王晓燕;康拉德:“危险就在欧洲”[J];文艺争鸣;2004年06期
3 范丽萍;;青春的赞歌——谈康拉德的小说《青春》[J];语文知识;2007年04期
4 胡强;;康拉德研究在中国[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朱洪祥;;自我的成长 叙述的政治——全球化语境下的康拉德政治思想研究[J];名作欣赏;2009年29期
6 黄新辉;魏琼;;蛮荒与文明的较量——评康拉德的小说《进步前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7 谌华玉;;论康拉德小说的孤独主题:以《进步前哨》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胡壮麟;谈康拉德的《黑暗的内心深处》[J];国外文学;1984年04期
9 ;跟随着康拉德去漂洋过海[J];文化译丛;1985年02期
10 高继海;康拉德人格与作品的二重性[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吴泽霖;;苏联东方学家康拉德对东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比较研究[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宁一中;康拉德与剑桥大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潘小松;童年的约瑟夫·康拉德[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记者 云也退;人类学家里的康拉德[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尤莼洁 孔令君;“一个人的交响乐团”现真身[N];解放日报;2010年
5 孙喜庭 实习生 侯颖 本报记者 李兵;德国老专家情系中国企业[N];锦州日报;2006年
6 章乐天;西方的目光,内观东方的心灵[N];经济观察报;2014年
7 陈侗;海洋中的文学[N];文汇报;2001年
8 云也退;他们憎恶生活[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刘蔚;惊涛骇浪中的百味人生[N];文汇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美萍;康拉德与浪漫主义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5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6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邓颖玲;康拉德小说的空间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露苹;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病态书写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雪娇;康拉德非洲题材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宋宗伟;康拉德丛林小说中的救赎主题[D];延安大学;2015年
4 范敬敬;康拉德与老舍悲剧意识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张小丽;《自我、他者、世界:论约瑟夫·康拉德丛林小说中的双重性》(节译)中引语翻译实践报告[D];宁夏大学;2016年
6 关贞兰;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恐惑”[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7 周华;康拉德小说的精神家园探究[D];江南大学;2009年
8 单晓云;试论康拉德的文化身份与其小说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洪永娟;[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51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5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