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恐惑”

发布时间:2019-10-21 12:43
【摘要】:《黑暗的心》是约瑟夫·康拉德重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中存在“恐惑”特征,这些特征深化了小说的意义和主题。根据恐惑理论,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恐惑特征。第一,黑白两个主要象征的象征意义;第二,框架叙事结构;第三,马洛和库尔兹这两个人物间的关系。本文从三章分析小说中的这些特征。第一章主要分析黑白两个主要象征的象征意义间界限的模糊性。这对象征的象征意义含糊不清。白色的象征意义与原本属于黑色的传统的象征意义,比如邪恶,分不清;而小说中一些黑色的象征又具有了原本属于白色的象征意义。白色与黑色象征意义的界限被模糊,从而产生一种恐惑感。第二章主要分析小说的框架叙事结构。《黑暗的心》采用的是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叙事。然而,它的套层结构存在独特性:外层框架包含不住内层的叙事,使得小说的框架叙事呈现“家之非家”的特殊性。这种特殊的框架叙事生成恐惑感,体现了小说的另一个恐惑特征。第三章主要分析马洛和库尔兹两个人物间的复影关系。库尔兹似鬼魂般侵蚀并缠绕着马洛的大脑,左右着马洛的情感,引诱着马洛去追寻。后来,他则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威胁着马洛的生命,成为马洛的死亡预兆。马洛和库尔兹间的微妙关系是一种“复影”关系。复影是恐惑理论里的一个重要术语。这两个人物间的复影关系呈现出小说中的恐惑。论文最后的结论是:解读小说在黑白两个主要象征的象征意义,小说的框架叙事结构,以及马洛和库尔兹两个人物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体现的“恐惑”特征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更清晰地了解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态度。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一中;康拉德对世界作家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1期

2 王晓燕;康拉德:“危险就在欧洲”[J];文艺争鸣;2004年06期

3 范丽萍;;青春的赞歌——谈康拉德的小说《青春》[J];语文知识;2007年04期

4 胡强;;康拉德研究在中国[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朱洪祥;;自我的成长 叙述的政治——全球化语境下的康拉德政治思想研究[J];名作欣赏;2009年29期

6 黄新辉;魏琼;;蛮荒与文明的较量——评康拉德的小说《进步前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7 谌华玉;;论康拉德小说的孤独主题:以《进步前哨》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胡壮麟;谈康拉德的《黑暗的内心深处》[J];国外文学;1984年04期

9 ;跟随着康拉德去漂洋过海[J];文化译丛;1985年02期

10 高继海;康拉德人格与作品的二重性[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吴泽霖;;苏联东方学家康拉德对东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比较研究[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宁一中;康拉德与剑桥大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潘小松;童年的约瑟夫·康拉德[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记者 云也退;人类学家里的康拉德[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尤莼洁 孔令君;“一个人的交响乐团”现真身[N];解放日报;2010年

5 孙喜庭 实习生 侯颖 本报记者 李兵;德国老专家情系中国企业[N];锦州日报;2006年

6 章乐天;西方的目光,内观东方的心灵[N];经济观察报;2014年

7 陈侗;海洋中的文学[N];文汇报;2001年

8 云也退;他们憎恶生活[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刘蔚;惊涛骇浪中的百味人生[N];文汇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美萍;康拉德与浪漫主义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5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6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邓颖玲;康拉德小说的空间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露苹;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病态书写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雪娇;康拉德非洲题材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宋宗伟;康拉德丛林小说中的救赎主题[D];延安大学;2015年

4 范敬敬;康拉德与老舍悲剧意识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张小丽;《自我、他者、世界:论约瑟夫·康拉德丛林小说中的双重性》(节译)中引语翻译实践报告[D];宁夏大学;2016年

6 关贞兰;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恐惑”[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7 周华;康拉德小说的精神家园探究[D];江南大学;2009年

8 单晓云;试论康拉德的文化身份与其小说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洪永娟;[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51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51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f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