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小说的生态意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世忠;从牧歌到悲剧——简论哈代小说主题的嬗变[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丁世忠,杨欣;伊甸园之梦——论英国的田园文学[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张群芳;哈代的自然观与游苔莎、苔丝的悲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4 郑丹燕;想象·自然·人——哈代小说中人与自然的描写[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龚 璇;文字之外的解读——比较《德伯家的苔丝》和《边城》[J];娄底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6 李鹏;从故土意识把脉哈代的悲观主义走向[J];南都学坛;2005年03期
7 高玉芬;;苔丝悲剧命运的四维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焦晓燕;“荒原女巫”与“沅水女神”——比较《还乡》中的游苔莎和《边城》中的翠翠[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胡兆云;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及其发展浅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5期
10 谢占杰;从探索抗争精神看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的影响[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文凝;文化语境与翻译——《儒林外史》英译本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何玉静;英汉互译中的语篇重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卓;文学作品中语义衔接的对比[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4 邱峗;关联翻译理论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王晓路;从功能理论的角度谈隐喻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刘艳梅;张谷若翻译特色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杨丽萍;从符号学视角探索语际翻译[D];兰州大学;2006年
8 梁玉兰;英汉颜色词内涵意义之比较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9 甄晓非;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小说的翻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0 赵云利;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敏;;哈代小说的生态意识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任重殊;贾晓丽;;威廉·华兹华斯作品的宗教情感探究[J];华章;2011年15期
3 张中载;;新中国六十年哈代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4 何亚敏;;《苔丝》与《无名的裘德》研究现状综述[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吴宝康;;裘德悲剧的社会原因初探[J];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6 刘欣蕾;;诗意的哀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艺术特色[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7 宋琼;;论《苔丝》中哈代的宿命论思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段园园;;浅析《呼啸山庄》的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5期
9 林钰婷;;深邃哲理的载体——《飞鸟集》修辞手法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10 王瑞;;莱辛与苏轼诗画理论之比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月亭;;《德伯家的苔丝》中叙述视野的由“小”变“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程虹;美的象征——《海岛生活》与《海岛花园》[N];文艺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越;论哈代小说中的“人与自然”[D];山西大学;2011年
2 徐琳琳;哈代小说创作思想的矛盾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娜;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哈代小说创作[D];郑州大学;2012年
4 刘川;论哈代小说形式技巧的形成及意义[D];南京大学;2012年
5 张良;论托马斯·哈代小说中人物的“漂泊”[D];湘潭大学;2011年
6 曹洋;生态批评视域下哈代小说的危机意识解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徐翔;通过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其爱情婚姻观的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郭萍;哈代小说的戏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吕晔;哈代小说及诗歌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凤侠;小人物的悲喜人生[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55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5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