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观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6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启杰;孔令婷;;马克思理论的批判逻辑及当代意义[J];人民论坛;2015年29期
2 杨轲轲;;文学本质的阐释——评伊格尔顿《文学事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3 鲁克俭;;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一种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4 阴志科;;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新世纪伊格尔顿的文学伦理学立场[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12期
5 阴志科;;从本质到共相——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的视角演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王伟;;伊格尔顿:为“本质主义”喝彩[J];东南学术;2014年02期
7 汤拥华;;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J];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01期
8 王峰;;为了文学的虚构——论塞尔的假装的以言行事观[J];学术论坛;2014年01期
9 赵家祥;;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严泽胜;;巴迪欧论“存在”与“事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心恬;肯德尔·沃尔顿“假扮游戏”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延敏;西方文论中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2年
2 陈文;走向共享、和谐的大众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邓蕊;对政治实践的呐喊[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陈烨;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D];辽宁大学;2012年
5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楠;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德里达解构思维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崔剑峰;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冉晓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安红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宝福;怀特海事件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58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5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