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论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观

发布时间:2020-05-11 13:20
【摘要】:伊格尔顿超越惯常从本质维度定义文学的视角,主张从本体论视角确立文学合法性地位,即以事件作为文学的本体,提出“文学事件”观,并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首先,伊格尔顿通过发生中和行动中的文学事件来理解文学本体问题,将事件不断更新变化、发生行动的本相作为文学变动不居的“本体”。发生中的文学事件指文学包含结构,但不存在于任何一个稳定的结构中,文学在对结构的突破中发生。行动中的文学事件指行动作为事件的本相是一种追寻意义和真实的述行行动。其次,伊格尔顿把文学事件视为有意图的结构化策略。文学作为事件在发生中和行动中体现为包含结构又超越结构的理论特征、追寻意义与真实的述行性行动,所以文学永远呈现出溢出结构又能被策略结构化的理论特征。最后,人类能够凭借文学事件对现实道德与正统观念等思想结构约束的反叛获得真正的道德意义与价值。“文学事件”观拥有广泛且丰富的理论基础。首先,事件哲学及其对文学理论的渗透,影响伊格尔顿将具有本体特征的事件作为文学的本体。同时,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影响伊格尔顿从本体维度思考文学,基于实践观概念之上的劳动观影响伊格尔顿将文学作为最终面向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基于实践观概念之上“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概念,则影响伊格尔顿将文学作为既接受结构的制约、又蕴含突破结构制约能力的策略。而“文学事件”观对二元对立思想和文学社会机制决定论的批判展露出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想实践性与建构性的继承。此外,伊格尔顿借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相关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等语言哲学思想,确立文学在事件行动意义上的本体论范畴。从“意识形态”到“文学事件”,从强调阶级差异到着眼于人类整体意义,从强调以文学作为现实政治斗争武器,到强调以文学作为实现人类伦理道德追求的途径,从坚定的反本质主义者到主张全面认识本质主义,代表着伊格尔顿对其政治文学批评观的继承和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反思。而将文学事件对现实秩序与规则的反叛作为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行动,代表了伊格尔顿对文学道德功能的再发现。“文学事件”观具有修正“批评终结论”的实践可能性,但也存在难以平衡事件与结构、如何结合理论工具与现实等问题。总之,该理论体现了伊格尔顿在新时代继续以广阔的理论视野关注文学根本性问题和人类自身发展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6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启杰;孔令婷;;马克思理论的批判逻辑及当代意义[J];人民论坛;2015年29期

2 杨轲轲;;文学本质的阐释——评伊格尔顿《文学事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3 鲁克俭;;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一种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4 阴志科;;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新世纪伊格尔顿的文学伦理学立场[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12期

5 阴志科;;从本质到共相——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的视角演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王伟;;伊格尔顿:为“本质主义”喝彩[J];东南学术;2014年02期

7 汤拥华;;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J];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01期

8 王峰;;为了文学的虚构——论塞尔的假装的以言行事观[J];学术论坛;2014年01期

9 赵家祥;;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严泽胜;;巴迪欧论“存在”与“事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心恬;肯德尔·沃尔顿“假扮游戏”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延敏;西方文论中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2年

2 陈文;走向共享、和谐的大众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邓蕊;对政治实践的呐喊[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陈烨;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D];辽宁大学;2012年

5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楠;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德里达解构思维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崔剑峰;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冉晓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安红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宝福;怀特海事件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58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58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6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