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I.A.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13:00
【摘要】:在艾·阿·瑞恰兹(I.A.Richards)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中,《文学批评原理》是一本承上启下的著作,在此之前他的文学思想只是初具规模,直到这本书的出版才标志着他的文学理论正式形成。瑞恰兹先后到访中国六次,他一生都在用授课、推行基本英语的方式,充当着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瑞恰兹的作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国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扛鼎之作《文学批评原理》。学界充分肯定了《文学批评原理》的理论价值,也认可《文学批评原理》在中国广泛接受的情况。本文以《文学批评原理》在中国的接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阐释《文学批评原理》一书的核心内容之后,梳理《文学批评原理》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在此基础上阐释学界对《文学批评原理》的创造性解读。并进一步反思学界在接受《文学批评原理》中存在的理解偏差。绪论部分是对瑞恰兹与中国的渊源、国内学界对瑞恰兹及《文学批评原理》在中国接受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在总结现有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及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一章是概述《文学批评原理》中的核心内容,主要阐释其中以审美经验的虚幻性、艺术与道德关系等为代表的美学理论;以价值理论和冲动平衡理论、交流理论与经验理论、想象力理论等为代表的心理学理论;以语言的两种用法、隐喻理论、意义理论等为代表的语义学理论。对照中英版本阅读书籍的基础上,将这些内容放置于瑞恰兹的整个批评理论中,结合瑞恰兹的其他书籍去理解。此外,也将瑞恰兹这三个方面理论放置于当时的文学环境中,与同时代其他文论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进行对比探讨。第二章是梳理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文学批评原理》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这一时期的接受主要是介绍引进为主,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等为中心展开。其中朱自清作为瑞恰兹在清华大学授课的同事,与瑞恰兹多次交往。他在文学批评著述中接受了《文学批评原理》中的交流理论、语言两种用法等理论,并运用了瑞恰兹的隐喻理论和想象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作品;对朱光潜而言,他接受了《文学批评原理》之后,认识到自己对克罗齐全盘接受的错误性。朱光潜从瑞恰兹的理论出发批判了克罗齐的传达伦和价值论,这为他美学观念的转型——从主观唯心主义转向主客观统一——奠定了基础。他还在分析悲剧快感时借鉴了瑞恰兹的冲动平衡论来解释悲剧,谈到艺术与道德关系时也接受了瑞恰兹的艺术观,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袁可嘉是20世纪40到50年代文坛上研究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论中多次借鉴了《文学批评原理》的艺术观、想象力等理论。20世纪50到80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新批评派不再成为文学界的关注点,《文学批评原理》也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因此,对这一阶段接受情况不再赘述。第三章是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原理》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这一时期的接受从积极译介到转向了专题研究。在这段时间的接受中,学界对《文学批评原理》中语义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都有质疑的声音。以朱立元为代表的学者将瑞恰兹美学理论阐释为“语义学美学”,把它作为语义学美学流派的代表,并将其作为一个美学名词放于《美学大辞典》与《美学小辞典》中。以汪正龙为代表的学者将瑞恰兹语言两种用法理论阐释为形式美学,并将瑞恰兹作为形式美学派的代表。就在学界积极阐释《文学批评原理》内容时,以容新芳为代表的学者看到了瑞恰兹与中国独特的关系,认为瑞恰兹的冲动平衡论是受中国古代中庸思想的影响产生,他还在书中详细分析了《文学批评原理》中庸思想的体现。第四章是反思《文学批评原理》在中国接受情况。这其中既有创造性地接受也存在着理解的误释。创造性接受体现为钱钟书、朱光潜、朱自清等人在借鉴瑞恰兹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再次思考,对瑞恰兹理论所作的重释。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袁可嘉创造性地提出了“最大量意识状态”、“包容诗”、“排他诗”概念,这些概念在学界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除了这些积极的接受情况之外,《文学批评原理》在中国的接受中也出现了理解误释。其中译介情况的误释主要体现在将“metaphor”翻译成了“比喻”、将“pseudo-statement”翻译成了“伪陈述”;研究情况的误释体现于对《文学批评原理》心理学理论的批判以及美学理论到底是“语义学美学”还是“形式美学”的争论。只有理清这些认识的偏差,才能更好的理解《文学批评原理》与瑞恰兹的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文学批评的别样解析——新批评派瑞恰兹《实用批评》研究[J];山东文学;2007年10期

2 沈勇;;瑞恰兹的语义学美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3 I·A·瑞恰兹,李鸥;T.S.艾略特的诗歌[J];外国文学;1997年04期

4 陈定家;瑞恰兹与《文学批评原理》[J];江汉论坛;2002年08期

5 孟繁蕊;尹传兰;;论瑞恰兹的“平衡冲动说”[J];学理论;2012年06期

6 孔帅;;艾·阿·瑞恰兹与中庸之道[J];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7 刘欢;;浅论瑞恰兹文学理论对文学活动的意义[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陈定家,王红春;瑞恰兹与新批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陈定家;以本文为中心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浅论英美新批评的形成、发展和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徐杰;;困境与出路——“语境主义”的语境悖论性与同在性[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黑龙江大学 胡燕春;瑞恰兹《孟子论心》对于孟子思想的解读[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孔帅;瑞恰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牟艳;I.A.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2 李晶晶;论平衡观念对瑞恰兹文艺思想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李亚明;《当代修辞观》(第二章)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17年

4 宋华伟;瑞恰兹的《实用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72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72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f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