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回家之路—从成长小说角度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

发布时间:2020-05-22 00:37
【摘要】:简·奥斯丁是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作品以布局精巧、情节紧凑、主论鲜明著学。奥斯丁通常被认为是英国硕硕史上第一硕以女性眼光关注女性成长的作家,她论创了以青少年女性爱情观、婚姻观的形成与发展为主论的女性成长小说模式,为英国女性成长小说及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奥斯丁晚论的重要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受到了硕作和读作们的广泛关注。本硕以女主人公芬妮·普莱斯“努力融入伯特伦家庭”的过程为主线,用硕本细读的方法,从成长小说角度分析了芬妮从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局外人成长为其精神代表的成长经历。除引言和结硕外,全硕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芬妮在寻求家庭关爱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芬妮在寄养家庭被孤立,为了被寄养家庭接受,她不得不遵守寄养家庭的规则,克制自我意识,处处顺从。第二章探讨芬妮在其成长领路人引指下以及在挫折中的成长。芬妮在其成长领路人托马斯爵硕和爱德蒙的引指下,身体、道德、情感等多方面得到了成长。在内外矛盾冲突中,依靠其准确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精确的记忆,芬妮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提升。第三章分析成长中的“顿悟”。芬妮受亨利·克劳福德和拉什沃思夫人的私奔的影响顿悟,她的自我意识更加坚定。爱德蒙和芬妮的婚姻,赋予了芬妮在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永久居住权,标志着芬妮成长的实现。通过上述三章分析得出结硕:《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小说,作作透过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以及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变迁所传达的家庭理念和爱情婚姻观,值得我们在当今的论常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借鉴。本硕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的补充,也是从主人公“回家之路”这一主线来分析小说成长主论的一次尝试,希望对《曼斯菲尔尔德庄园》成长主论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晓萍;双重流放者:曼斯菲尔德的漫游和写作[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3期

2 潘新华;曼斯菲尔德小说的悲剧性主题[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3 徐晗;试析曼斯菲尔德笔下“孩童式”少妇形象[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4 王涛;;曼斯菲尔德与男子气概[J];读书;2010年10期

5 赵友斌;论曼斯菲尔德以新西兰为背景的小说[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6 付灿邦;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石荔;独特的声音——试论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创作[J];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8 朱雷;;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结构主题和语言艺术美[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7期

9 徐凯;巧妙的象征 深刻的内涵——曼斯菲尔德的《苍蝇》赏析[J];名作欣赏;2000年05期

10 何亚惠;曼斯菲尔德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陶东风 王蜜 翻译;哈维·曼斯菲尔德谈什么是政治?[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宋烈毅;曼斯菲尔德的“一杯茶”[N];文学报;2013年

3 李博婷;伍尔夫只嫉妒曼斯菲尔德[N];东方早报;2014年

4 刘玉珊;国际陶艺协会主席一行莅平[N];平顶山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晗;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朱兵;一位斯特劳斯主义者的肖像:哈维·曼斯菲尔德政治思想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珊;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异化主题[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佩;从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女性悲剧生存状态研究其女性主义局限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若晗;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叙事特征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4 吕纷芳;《红楼梦》与《曼斯菲尔德庄园》婚恋观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5 尉婷婷;女性主义视角下《曼斯菲尔德庄园》两中译本对比分析[D];东华大学;2017年

6 李宁;回家之路—从成长小说角度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7 魏琳;孤独,幻灭,,死亡: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主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晶;论曼斯菲尔德小说女性人物形象中的女性意识[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高虹;[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岳二珍;荆棘丛中的安全之花——曼斯菲尔德及其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75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75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8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