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超越的可能:作为知识分子的乔叟

发布时间:2020-05-23 19:25
【摘要】: 知识分子研究在二十世纪的西方人文科学界可谓如火如荼,话语纷呈。其关注的焦点是知识分子与权力阶层的关系,似乎知识分子就是对现状不满、对权力阶层说“不”的人群。将六百多年前的中世纪诗人乔叟与知识分子相提并论难免有牵强之嫌,成为犯“时代错位”的典型案例。但笔者认为,一味强调社会批判是知识分子的唯一品质似乎又明显带有“现代”偏见,至少是一种狭隘的理解。知识分子的概念和内涵远不止此,它本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阈。因此,本文试图从广义的知识分子概念切入,结合现代知识分子研究成果,重新审视“英国文学之父”乔叟,探讨体现在他身上的知识分子特质,并籍此论证乔叟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现代性,反观现代知识分子研究的局限性。 论文的引言梳理了知识分子的定义和分类,指出广义层面的知识分子,通常具备高度的智力水平、知识优势和理性倾向。但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和发展将这一广义概念逐渐狭义化,原本中性的词汇由于历史的原因带上“贬义”的色彩。但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知识分子的概念从关注个人特质转向探讨社会属性,强调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非功利性,特别是他们对权力、对现状所持的“对立”姿态。本章从广义层面的知识分子特性,即个人智慧入手,论证乔叟在文学和世俗世界中的博学和智慧,足以将他归入“智者”(an intellectual man)名列;继而结合现代知识分子研究中的社会关注要素,探讨他的社会属性,论证其成为现代意义知识分子(an intellectual)的可能性;并引出本文即将探讨的知识分子特质的三个核心要素:社会批评、启蒙和智慧及其相应的篇章安排。 第一章从现代知识分子概念中强调的社会批判角色与中世纪传统知识分子对王室的进谏、辅佐角色两方面,探讨作为宫廷文人的乔叟在愉悦王孙、谏言献策或是批评说教多种职能之间的转换与尴尬。通过细读《坎特伯雷故事》中“梅勒比的故事”,论述乔叟运用“镜鉴文学”体裁写作的原因,是巧妙地隐批评于劝告中,是在模糊个人立场的表象下,传递自己的声音。“镜鉴文学”传统不是影响他文学创作的唯一因素,而是与他本身的社会角色共同决定其文学选择。诗歌中的主题、风格、体裁选择以及对经典文本的取舍、改编都有一定的社会缘由。宫廷诗人乔叟不是纯粹的辅佐者或批评者,却在某种意义上兼扮两种角色。 第二章延续前一章中文学与社会语境互动的研究范式,在综述和分析当时社会结构的基础上,讨论乔叟的社会位置对他作出社会评论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虽然乔叟的作品中弥漫着观点并置、词语闪烁、回避或淡化社会事件的特点,因而对它们的解读不可避免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但写作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文学文本的产生与社会势力之间的关系不可否认。与简单的文学社会决定论不同的是,两者之间不是镜子般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而是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因此,本章在讨论“女尼的教士的故事”时,比较了乔叟与同时代诗人或编年史者对1381年农民起义的指涉或描述,探讨乔叟对农民可能持有的同情和对社会阶层界限的模糊化倾向;之后,分别就乔叟在作品中对妇女和教会人员的刻画进行分析。论文选取《特洛伊斯和克里希德》中“不贞妇人”克里希德和《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巴斯夫人为研究对象,指出乔叟对两者的圆形塑造和拒绝对他们作简单的道德判断,实际上已超越了中世纪盛行的“唯道德服务”艺术观,同时也骚动了传统的父权观念。因此,他在某种意义上扮演了现代知识分子“搅局者”(disturber)的角色。选取《坎特伯雷故事》中女修士、赎罪僧和牧师三个典型,论述乔叟对当时教会问题的关注。论文指出,对女修士世俗生活的温和嘲讽和对赎罪僧恶俗嘴脸的描绘,乔叟延续了一贯的不动声色风格。但是他对作为教会典范的牧师形象的理想化塑造,衬托了其他教会神职人员的腐败堕落,流露出诗人的不满。因此,本章通过分析乔叟在作品中对社会事件、妇女命运和教会问题的关注,论证乔叟承当社会批评者,或者至少是社会评论者的知识分子特质。 第三章重点探讨了体现在乔叟身上的启蒙精神及其所作的努力。首先,论文重申乔叟宫廷文人的多重角色,指出乔叟不是一个纯粹取悦王孙的朝廷弄臣,也没有现代意义知识分子的公开对抗性;但他的诗歌寓教于乐,完美地将审美与教益相结合,诗歌中呈现的启蒙精神更从另一维度体现了他的知识分子特性,而这种启蒙精神主要体现在他与“权威”(the authority)和“权威文本”(the authorities)的协商中。然后,论文厘清启蒙与权威的关系,并阐释中世纪权威概念独特的双重涵义,继而论证乔叟在对待权威问题上的巧妙和悖反:一方面,他是运用各种权威文本的好手,通古博今;另一方面,他对权威文本的权威性并非盲目信仰、完全臣服,而是尽己所有,为己所用。在诗歌创作方面,乔叟通过对各种权威文本的翻译、改写和创新,确立了自己在文学领域的权威地位;在对待性别权威方面,他在质疑父权制的同时,触及哲学层面的知识与经验的对立。以女性为具象的经验和以男性为代表的权威二者之间的对立、紧张关系在巴斯妇人形象中得到集中体现。巴斯妇人对主要来自权威文本的男性权威话语的运用,和对男性权威本身的质疑恰恰折射出乔叟本人的影子。所以,通过与权威和权威文本的协商,乔叟实际上扮演了启蒙者这一知识分子的另一社会角色。 第四章将着眼点从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转回个人智慧,探讨乔叟的才智在文学领域和世俗世界中的共同体现和相互作用。结合文本细读,论文选择性地讨论了乔叟诗歌中的梦境体裁、并置与开放、节制等艺术手法,论证乔叟不仅在延承文学传统,或进行艺术创新,更是在扮演知识分子的角色,策略地实践社会批评。乔叟现世生活中智慧的讨论则被置于和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士”的比较中,着眼两者类似的亦官亦文的多重社会角色,探讨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如何关注和影响社会发展,突出他们在文与道、形与心之间游走的智慧。 对乔叟的知识分子性研究试图从现代视角,重新阅读文学经典。论文以知识分子的智慧品质和社会功能为两条线索,结合文本细读和对当时英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原貌的追溯,探讨文学创作与历史语境的互动关系,解读诗人文本策略的社会意义。乔叟不是任何单纯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他身上却融合了知识分子的多种特质:社会批评、大众启蒙和为人、为文的智慧。讨论乔叟的知识分子性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并可以为阅读乔叟和理解知识分子的涵义提供双重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世洪;言与不言:乔叟《托依勒思与克莱西荻》的关联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郭世绪;浅谈译文保存原著时代特色的问题——就汉译《乔叟文集·总引》与译者商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3 何岳球;《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肖明翰;《声誉之宫》——乔叟对诗歌创作的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2期

5 肖明翰;乔叟的探索与《百鸟议会》的艺术成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欣;乔叟语言艺术中的讽刺幽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何冬;黎明的诗人──从《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艺术成就看乔叟的文学史地位[J];天中学刊;1995年S1期

8 肖明翰;《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乔叟对中世纪宫廷爱情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肖明翰;《坎特伯雷故事》与《十日谈》——薄迦丘的影响和乔叟的成就[J];国外文学;2002年03期

10 肖明翰;《坎特伯雷故事》的朝圣旅程与基督教传统[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高陵;;“二·二八”事件后的台湾知识分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杜昌忠;;论弗莱的中世纪传奇文学批评与乔叟的传奇故事特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安然;;幽默散文的背景与现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圆桌对话“传播媒介与都市空间生产”嘉宾简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5 周裕琼;;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角色认知的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谷言;;《黑猫》的删削[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7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8 陈大勇;;康国济民 独善其身——李觏的人生观与人生实践[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9 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社会-认知取向[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曹丽;;中国人研究的文化自觉问题—当代大陆学者关于中国民族性论述的学术史考察[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国强;异域“牛虻”的心灵和良知[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王学泰;杂文家应该是社会批评家[N];北京日报;2001年

3 陈伟;西方知识分子史的写法[N];中华新闻报;2007年

4 丁国强;批判性生存[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赵玉洁;从社会批评方式看汉代社会[N];光明日报;2001年

6 许纪霖;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野看近代士绅[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经济学博士 周志明;行者无疆[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朴默 北京大学;“知识分子史”:知者是否自知[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林;浓缩英国千年历史的西敏寺[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吴非;教育不可能“快出成果”[N];江苏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宁;超越的可能:作为知识分子的乔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科安;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郑峰;多歧之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知识分子研究(1902-1932)[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景彦;19世纪中日知识分子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进;“权威”与“经验”之对话[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小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D];上海大学;2007年

7 史亚娟;文化的狂欢[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内涵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志峰;重建社会重心:战后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45-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爽;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敏;从《坎特伯雷故事》看乔叟婚姻伦理观的矛盾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炼;从巴斯妇人看乔叟的妇女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怡;基督徒文化资本的重塑[D];兰州大学;2007年

4 宋翠玉;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周春涛;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历史作用[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海光;建国初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及影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善科;戴维·洛奇创作中的知识分子主题[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彦平;论《坎特伯雷故事》的多样整合性[D];吉林大学;2008年

9 郑建辉;当代中国大学教师“知识分子”思想内涵的式微与复归[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云;论四十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7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77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7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