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

发布时间:2020-07-11 23:56
【摘要】:本书从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对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华裔美国文学这一美国文学“新冒现”的分支进行了文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文章力求采两家研究方法之长为自己所用:文本细读方法之精深与与文化研究视角之广博,并力图以文学理论的前瞻性与穿透力来观照文学的创作与阅读实践,以文学创作的细腻和丰富来拓宽、充实文学理论的思考。这就是本书作者从赛义德的“对位式阅读”和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中获得的启示。 本书的论述沿两条主线展开。第一条主线力图说明美国是一个经历了殖民与后殖民两个社会形态和阶段的新帝国主义国家,它对国内的少数族裔进行的是与殖民主义相似的种族主义、东方主义的压迫。这种压迫在种族时代常常是以法律、国家政策的外在形式和对“他者”的刻板化处理的内在形式相结合来实现的。而在族裔时代,它更多是在多元文化的掩盖之下对少数族裔进行的更为隐蔽的文化殖民。然而,本书认为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都不是主流强势文化对少数族裔弱势文化的单向权力运作:少数族裔通过自身的内部能动性对上述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压迫也进行了各种另类方式的抵抗。本书研究的正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后者对前者卓有成效的解构与重构。 本书论述的第二条主线是借用法侬、赛义德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将对文学的社会、历史、法律等物质研究方法与哲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非物质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深入剖析种族主义与东方主义给华裔美国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发现华裔美国文学中所表现出的少数族裔对主流文化霸权的一系列抵抗策略,如福柯意义上的反叙事策略、沉默、“胃口的政治”、模拟、含混与杂糅、“恋物”的心理情结和“物读”历史与文化的方法,以及寻求跨界的第三度空间等。这些策略都只能在沉入文学的文本细读时才能发现,也只有在后殖民理论的有关论述的观照之中下才能彰显它们的特殊意义。 本书所要证明的中心论点是:美国少数族裔在当今提倡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中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公开的种族主义,但他们仍然无法逃脱新殖民主义的无形但却更加难以识别的控制——这就犹如面对人们常说的“玻璃天花板”一样。在这个时代与社会形态中,霍米·巴巴所说的“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只是用来展览和点缀主流文化的,这绝不是对“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真正的弘扬与尊重。少数族裔要想走出这难言的困境,一是要对社会现实保持客观、冷静(而非情绪化)的认识;二是不能一味盲目悲观,认为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就是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所讲的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单向权力运作;三是不能完全依赖后殖民理论所提供的具有解构主义色彩和单纯话语层面的抵抗策略。本书所提倡的是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抵抗方式相结合、话语与实践的方式相结合,从两方面对主流文化霸权进行渗透、解构和重构,从而充分发挥少数族裔的跨界视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71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峰;;重建自我: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鑫;论谭恩美作品中母女两代流散者的生存困境[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1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51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f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