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

发布时间:2020-07-16 19:32
【摘要】: 论文由学术史、导论和六个章节构成。学术史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反阐释理论的研究状况及尚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理论意义。导论部分是对论题的总体论证和概说。首先对“阐释”与“反对阐释”的基本概念作了简要描述和界定,然后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阐释与反对阐释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具体体现。论文认为“阐释”原本是《圣经》研究的一种方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以后,转变为人文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成为接触和理解人文科学各类文本的基本观念,至今仍在人文科学领域起着非同小可的支配作用。20世纪6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和意义的消解,使旨在追求文本意义的阐释学方法受到了挑战,于是“反对阐释”的口号便被提了出来。根据苏珊·桑塔格的观点,反对阐释就是主张冲破一切既有的文化观念,尤其要抛弃历史感的重负,削平深度以达到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对于桑塔格等人而言,反对阐释实际上只是一种姿态或一种策略,他们并非反对阐释本身,而是反对专制的一元论;他们倡导的是一种主体间性,即一种平等对话、多元共存在的和谐状态。在这种意义上,反对阐释内涵着一种后现代的生态意识或生存伦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文化范式的发展演变,实际上是审美学话语的构成规则和意义方式的转变,而阐释与反对阐释正是对这种变化的最佳描述。 第一章是全文的概述。主要从20世纪后半叶西方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对反阐释理论的缘起和发展进行了总体分析,指出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论文首先对反阐释理论产生的哲学背景作了辨析,认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某种程度上对反阐释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从6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美国的“反文化”潮流两方面追寻反阐释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然后又概括介绍了阿兰·罗伯—格里耶、罗兰·巴尔特、苏珊·桑塔格、米歇尔·福科、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让·博德里亚等几位对反阐释理论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后现代大家,指出“反对阐释”不只是一种文学批评主张,还是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它对传统的颠覆与反叛姿态使它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构主义”的逻辑。 第二、三、四章具体剖析了罗伯—格里耶、桑塔格与博德里亚的思想,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系统探讨了反阐释理论的美学诉求及文化意义。第二章“罗伯—格里耶:抛弃关于深度的古老神话”从格里耶对“巴尔扎克式”传统小说观念的质询与批判入手,总结出格里耶反对阐释的艺术主张:瓦解故事,消解人物,削平深度,解构意义;并以其小说《嫉妒》为例,对其所倡导的未来小说——一种反对阐释的表面小说——的主要文化特征作出了理论表述。第三章“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与新感受力”主要从“唯美主义气质”、“艺术色情学”、“疾病的隐喻”三个方面论述桑塔格独特的先锋文艺思想和对传统文化的反叛精神,并指出其反对阐释的理论主张具有的文化内涵。第四章“博德里亚:意义的阙如”首先分析了博德里亚的后现代媒介理论与仿真、超现实、内爆理论,以揭示后现代“反对阐释”的时代特征;接着讨论了博德里亚关于电子媒介时代的艺术观念:由符号构建的“超真实”文本完全终结了主体性、终结了意义、终结了历史,因而也就终结了阐释。 第五章“反对阐释的理论特征”在以上章节的基础上对反阐释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评议,指出其语言学转向和结构主义的理论背景。基于论者对文学的独特看法——文学虚构现实、文学是一种不及物的语言行为——而否定文学是意义的载体,从而反对阐释,认为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形式主义美学或诗学;同时,认为反阐释理论作为对阐释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应该归并在阐释学的理论体系中讨论,即视其为阐释学发展的一个阶段——一种后现代阐释学。 第六章“反对阐释之后:走向文本的社会学”是对反阐释理论作出的辨证思考和总结。认为反阐释理论的基本诉求是文本社会学,而20世纪现代社会学的形式转向和当代批判理论的文化转向两方面也预示着这样一种理论走向。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10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戴宝琴;;摒弃理论,回归感悟——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看文学批评后理论时代[J];作家;2012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莉;“沉默”的言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田艳;苏珊·桑塔格生活化文学观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金海;网络文学的去分化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黄宗喜;苏珊·桑塔格小说叙述艺术论[D];湘潭大学;2008年

4 廖述丽;罗伯—格里耶小说的叙事“空白”及其“物本主义”思想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5 陈芬;苏珊·桑塔格批评思想转型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郭雅靖;苏珊·桑塔格小说美学特征及其批评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唐姝景;通向审美解放之路—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8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58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4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