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到篱:米勒《推销员之死》与威尔逊《藩篱》的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伊·卡赞;高骏千;;《推销员之死》[J];世界文学;1993年06期
2 徐梦佳;;《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成因[J];青年文学家;2017年06期
3 党思宇;;浅析美国梦在《推销员之死》中幻灭的原因[J];青年文学家;2017年09期
4 杨君;;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推销员之死》[J];参花(下);2017年06期
5 张轶;;《推销员之死》的创伤解读[J];文教资料;2017年14期
6 辛若晨;;浅谈过去对《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悲剧结局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7年29期
7 张颖;;《推销员之死》中的异化现象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7年27期
8 周海燕;刘悦;;美国梦破灭:小人物的大悲剧——试析《推销员之死》[J];戏剧文学;2012年03期
9 李丽;;论《推销员之死》中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0年09期
10 王海涛;段静;;评电影《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性[J];电影文学;2010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玲林;;论《推销员之死》中烟消云散的“谎言”[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卢秋平;赵淑芳;;论《推销员之死》中洛曼悲剧命运的原因[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蕾;;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悲剧思想[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茹;;找回失去的自我:对《玩偶之家》和《推销员之死》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罗晓燕;;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成果述评[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熙涵;《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并未随时代“翻篇”[N];文汇报;2017年
2 奚牧凉;《推销员之死》:普遍遭遇的悲剧[N];北京日报;2015年
3 叶廷芳;《推销员之死》及其复排[N];北京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刘淼;《推销员之死》的中国缘分[N];中国文化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高艳鸽;《推销员之死》老戏当做新戏排[N];中国艺术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高艳鸽;“美国人都叫我琳达”[N];中国艺术报;2012年
7 徐勇;他笔下破灭的“美国梦”影响了全球[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刘彦君;米勒,推销员与中国[N];文艺报;2012年
9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孙惠柱;车车车,变味的美国梦[N];南方周末;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肖莹莹;美国网上售车渐成气候[N];经济参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红云;《推销员之死》中话语标记语之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天怡;从家到篱:米勒《推销员之死》与威尔逊《藩篱》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金华良;《推销员之死》的悲剧精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卢焱;《推销员之死》[D];安徽大学;2006年
4 郑宝玲;探索《推销员之死》中的困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帅小军;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一剧的人物塑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2年
6 曹雪姣;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解读《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锦;《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与《推销员之死》之相似性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潘婷婷;《推销员之死》中“好人缘”哲学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苗琳娜;《推销员之死》英若诚译本研究:功能加忠诚[D];郑州大学;2011年
10 王倩;《推销员之死》的现实主义特色[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8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5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