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像理论是拉康的关键概念,拉康认为主体一旦进入镜像阶段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换句话说,主体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主体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镜像理论对人们准确分析和定位自我,及进行自我身份重建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离不开离散身份的研究,离散作家因其独特的跨文化的生命体验,往往有着比较强烈的边缘文化意识和身份危机感。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所感受到的文化身份困惑和因此而产生的痛苦迷惘,其实就是这些作家离散身份意识的一种表征。根据拉康的理论,人类自我意识的确立,是与他者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中主体的身份建构要依赖他者。本研究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美国华裔离散文学作品《华女阿五》《接骨师之女》和《无声告白》进行文本研究。从拉康镜像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国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折射的移民主体身份建构的过程,探究镜像阶段不同的他者对主体形成的影响,以及最终不同阶段相矛盾的主体如何相融合建构成混杂的离散身份。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探讨国内外对拉康镜像理论的研究以及《华女阿五》《接骨师之女》和《无声告白》这三部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为理论框架,重点介绍拉康镜像理论发展的相关背景及相关概念(大小他者,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并说明主体身份的建构与他者息息相关,没有镜像阶段他者的介入,就不能建构合理的身份。第四章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依据,分别对三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离散身份建构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在不同阶段大小他者是如何影响女主人公的身份建构。第一阶段想象界,“小他者”(母亲,家庭成员)介入,这是主体身份建构的开始。在进入象征界后,主体开始接受“大他者”(文化,社会背景,意识形态,语言等)的认证。但是实在界无“他者”干扰的理想身份使她们在象征界的认证受阻,无法在社会上获得一个合理的身份。小说的三位女主人公在经历种种挫折之后对实在界的理想自我也有了不同的理解。莉迪亚沉迷于实在界,露丝和黄玉雪发现实在界是不可能存在的“真”后,放弃对理想身份的追求,重新接受他者的认证。第五章论述小说中三位主人公跨越镜像,对自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之后,对“他者”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正是她们对他者的不同态度使她们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莉迪亚想要完全摆脱“他者”,最终走向了死亡。露丝和黄玉雪与“他者”和解,在双重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成功建构了离散身份。第六章为结论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从镜像理论的角度说明小说中美籍华裔女性身份建构之路之所以荆棘重重,主要是因为在想象界“小他者”作为虚假镜像让她们对自己的身份有了不同程度的误认。进入象征界后,代表象征秩序的那一整套价值观,文化,意识形态等也和她们在想象界所接触的有着明显的差异,她们身上的中国元素使她们在“大他者”这一镜像前犹如异类,这进一步加深了她们对自己身份的错误认识。镜像理论的分析是一种对这些作品的新的解读方式。离散族群在身份建构中所遇到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也可能让两种文化在他们身上和解,让他们选择性的接受成长环境这一镜像中所看的种种,同时也不摈弃与之冲突的本国文化,以轻松潇洒的姿态让矛盾共存,成功建构混杂性的离散身份。这一研究再次证实了拉康的镜像理论能够用于分析离散族群的身份建构问题。最后,指出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灵毓;;基于镜像理论下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J];长江丛刊;2016年34期
2 索果;彭在钦;;从镜像理论与人格理论看田耳长篇新作《天体悬浮》[J];青年文学家;2017年21期
3 夏双姗;;镜像理论与伦理学双重视角下《建筑师》解读[J];北方文学;2017年20期
4 李芬;;他者对楚门自我的塑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楚门的世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4期
5 陈歆;曹建斌;;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邹佩耘;周安平;;读书会虚拟与现实交互研究——基于镜像理论的视角[J];现代出版;2019年03期
7 刘双丽;李洋;;简评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年03期
8 曹炫洁;;镜像中的“自我”呈现——镜像理论与《不朽》中的“自我”主题[J];语文学刊;2009年01期
9 王尤迪;;世界在镜子中——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悲剧性[J];文教资料;2018年35期
10 张翼飞;;异样的“视”界——从镜像理论看悬疑电影中的“身份/认同”[J];美与时代(下);201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尤焕成;金香菊;朱磊;;基于复镜像理论与部分元的有耗互连线物理模型[A];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委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候雪玲;真实与虚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2 段超;拉康式解读镜像中的《祖先游戏》[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3 周娇玲;镜像理论视角下美国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的离散身份建构[D];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
4 黄静;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及性关系观点读《藻海无边》[D];河南大学;2008年
5 齐永辉;自我与他者[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6 姜楠;寻求自我之旅[D];辽宁大学;2011年
7 王欣;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拉康理论观照下的唐朝诗人李贺精神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崔睿;论金基德电影中女性形象的非宿命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邵晶晶;幻象与现实[D];河北大学;2011年
10 陈玉芳;陌生的孩子,陌生的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769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6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