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裘小龙作品的中国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1 09:25
【摘要】:裘小龙是近年来在西方最炙手可热的华裔侦探小说家。他将东方故事装进了西方形式的小说中,以当代中国为背景,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为西方读者呈现了一幅虚实交替的中国景象。裘小龙的小说受到西方的热烈追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跨文化形象学的角度来看,裘小龙抓住了西方读者的心理,塑造了符合他们期待视野的中国形象,这是其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力图通过对裘小龙作品中制作和呈现的中国形象类型的解读,揭示隐藏于其中的西方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交代了选题的研究意义,梳理了裘小龙作品及中国形象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的总体思路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架构;第二章是对裘小龙作品中呈现出的几种中国形象类型的归纳和分析,从政治的、伦理的、诗意的三个维度论述了中国形象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第三章侧重从作家裘小龙的个人角度,在探究作家本人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分析其制作中国形象的动机与意图,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个人欲求和文化动因;第四章是从西方社会集体想象的角度,解析西方的中国形象谱系,探究中国形象是如何产生和为何产生的,由此发现文本本身与西方社会殖民心态的互动,从中挖掘中国形象与西方社会集体意识的关系与渊源;最后一章则关照作为西方世界“他者”的中国形象的普遍意义,结合西方社会的需求,论证裘小龙作品成功的可能与必然,探析潜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西方思维模式、话语体制、权力结构及意识形态意涵,并对当代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客观存在进行反思和批判。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讨论裘小龙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不仅应分析阐述作品中表现出的典型中国形象类型,同时更要关注的是中国形象制作背后的历史根源、意识形态及时代意义。笔者以此为出发点,试图在跨文化形象学的理论视域中,以西方的现代性为立足点,借用族裔身份认同理论、东方主义理论、权力话语理论、镜像理论等重要理论资源,揭示隐匿于裘小龙作品文本背后的殖民话语力量和西方社会集体想象下的文化心态。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璇;;侦探外衣里的诗心——旅美华裔作家裘小龙访谈[J];长江学术;2016年01期

2 刘佳;;初探裘小龙“侦探三部曲”中的中国形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4期

3 卫景宜;;评裘小龙英语小说“上海侦探三部曲”里的现实叙事[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2期

4 陈丹燕;;公园之争(六)[J];上海文学;2006年10期

5 阿蒙;;重读艾略特[J];新青年;1995年02期

6 海仑;;华裔作家裘小龙出版新作《红旗袍》[J];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01期

7 叶芝;裘小龙;;仿日本俳句(外一章)[J];散文诗;2012年09期

8 刘白;;创伤视角下权力与身体的互动——读裘小龙的《红英之死》[J];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01期

9 歌遥;;散文诗(二章)[J];雪花;2014年02期

10 李杰;;校花[J];当代;201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杨;裘小龙:糅合两种文化和语言感性的写作值得尝试[N];文艺报;2012年

2 本报驻沪记者 张英 实习生 吴怿;用英语写侦探,讲述中国故事[N];南方周末;2005年

3 本报记者 傅小平;哈金、严歌苓和裘小龙,就是新时代的梁实秋[N];文学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王东;名人一网打不尽[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郭英剑;谁在叙述“中国”?[N];文艺报;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海婷;裘小龙作品的中国形象研究[D];集美大学;2018年

2 古宝仪;论裘小龙侦探小说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17年

3 刘佳;贾斯汀·希尔和裘小龙笔下的中国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岚;论裘小龙侦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暨南大学;2013年

5 龙欣;创伤叙事中的身份追寻[D];暨南大学;2014年

6 魏薇;扬名之路[D];苏州大学;2007年

7 甘庭芳;叶芝的诗歌在中国的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8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88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9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