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18:58
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日本最早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现代派文学的诞生,同与其相对立的无产阶级文学一起揭开了日本现代文学史的序幕。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产生并非是偶然的,而是集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因素、欧洲的前卫文学艺术运动、文艺思潮、日本的文坛状况,以及现代机械文明、日本的社会变革等诸多影响因素于一体的新兴文学运动。正像这一文学派别的代表作家横光利一在《新感觉论》中所说:“我认为,未来派、立体派、象征派、结构派、现代主义和如实派的一部分都属于新感觉派。”由此可见,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并非是在西方某一种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而是各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综合体。 在文学方面,日本新感觉派的作家们不满于文坛的现状和现有的社会秩序,追求“新的感觉”、新的生活方式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式,主张传播前卫艺术和新的文学思潮,提出“文体革命”,试图进行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的革新。 所谓“新感觉”,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它的“新”,在于一种暗示和象征,是一种“在表现单纯的现实的同时,通过微小的暗示与象征,特意从一个小小的洞穴中窥视人生全面的存在和意义的微妙的艺术。”①他们在表现人生时,之所以特意选择一个“小小的洞穴”,是因为他们在象征巨大的内部人生时使用的那种小小的外形,其形态只不过是他们受到极端的刺激、产生刹那间感觉时的“点发”。他们之所以从这种艺术表现中感受到特殊的喜悦,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机能,他们的心情、情调、神经和情绪都具有最强烈的感受性。 所谓象征,是使内部闪光的外部,即语言的象征性。换言之,是通过语言闪烁的“象征”的光辉,把心情、心境的光辉折射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就需要在“外部”——语言的外在形式上——下功夫,并通过这种努力,把“内部”象征性地表现出来。 日本新感觉派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把感觉作为透过事物的表象,探索事物内部的主观的、直观的触媒。认为自我是存在的核心,世界万物是“自我”的表现、补充或阻碍。只有意识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物质世界只是意识、感觉、表象、概念的产物。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特别强调表现自我的感受和主观感情,重视主观和直感的作用,否定现实生活,标榜文学创作的无目的性、无思想性和无功利性。在创作方法上,惯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通过人在刹那间的感觉的“点发”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生价值;通过新奇的文体和“使内部闪光的外部”——凝炼而华丽的词藻——来表现主观感觉中的外部世界,描绘人物纤细而哀伤的情感,描摹变态心理的微妙征象。 形式往往是由内容决定的,但与此同时,对内容也有着相当的约束作用。社会的变化和随之出现的新的社会内容,必然要求容纳其内容的外在形式——语言、文体——随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31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形成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新感觉”和“象征性”
第三节 新感觉派的产生与日本文坛之状况
第四节 新感觉派的产生与欧洲文艺思潮
第五节 日俄战争与新感觉派对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抗
第六节 文体的“破旧立新”与社会变异
第七节 新感觉派文学与日本“现代文明”
第二章 日本新感觉派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横光利一的《新感觉论》
第二节 伊藤永之介的鼓与呼
第三节 赤木健介的“新象征主义基调”
第四节 片冈铁兵的新感觉理论和主张
第五节 川端康成的新感觉理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日本新感觉派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横光利一的文学创作与探索
第二节 川端康成及其新感觉文学创作
第三节 片冈铁兵和《走钢丝的少女》
第四节 中河与一和《天上的葫芦花》
第五节 今东光和《瘦削的新娘》
第四章 横光利一的集大成之作《上海》
第一节 《上海》的故事梗概
第二节 横光利一的上海之行
第三节 上海与《上海》的主题
第四节 鲜明迥异的人物形象
第五节 空间感觉和色调
第六节 空间的“流体化”与作者的彷徨
第七节 无声电影般的视觉效果
第八节 新感觉的表现手法及其缺陷
第五章 横光利一的文学革命与《上海》
第一节 反国语形式论的文学实验
第二节 作品的音声和节奏特征
第三节 “无言空间”和“形、音、义”
第四节 音声的双重性和双重作用
第五节 文本的比喻构造
第六章 中日文学发展和相互影响的轨迹
第一节 文学、文化发展的“螺旋史观”
第二节 影响主体的先进性
第三节 日本文学在近代中国的译介
第七章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在中国的受容
第一节 中国作家的翻译实践和探索
第二节 现代都市文学的流入与创造
第三节 翻译策略的差异与创新
第四节 关于“硬译”的论争与新感觉文学的受容
第五节 中国新感觉文学对技巧和文体的探索
第八章 中国新感觉派文学的诞生
第一节 中国新感觉派文学的缘起和历史定位
第二节 诞生的土壤与氛围——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第三节 中国新感觉派文学的产生与“五四”运动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与新感觉派作家的选择
第九章 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刘呐鸥的文学探索与创作
第二节 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
第三节 施蜇存及其心理主义小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2826936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31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形成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新感觉”和“象征性”
第三节 新感觉派的产生与日本文坛之状况
第四节 新感觉派的产生与欧洲文艺思潮
第五节 日俄战争与新感觉派对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抗
第六节 文体的“破旧立新”与社会变异
第七节 新感觉派文学与日本“现代文明”
第二章 日本新感觉派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横光利一的《新感觉论》
第二节 伊藤永之介的鼓与呼
第三节 赤木健介的“新象征主义基调”
第四节 片冈铁兵的新感觉理论和主张
第五节 川端康成的新感觉理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日本新感觉派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横光利一的文学创作与探索
第二节 川端康成及其新感觉文学创作
第三节 片冈铁兵和《走钢丝的少女》
第四节 中河与一和《天上的葫芦花》
第五节 今东光和《瘦削的新娘》
第四章 横光利一的集大成之作《上海》
第一节 《上海》的故事梗概
第二节 横光利一的上海之行
第三节 上海与《上海》的主题
第四节 鲜明迥异的人物形象
第五节 空间感觉和色调
第六节 空间的“流体化”与作者的彷徨
第七节 无声电影般的视觉效果
第八节 新感觉的表现手法及其缺陷
第五章 横光利一的文学革命与《上海》
第一节 反国语形式论的文学实验
第二节 作品的音声和节奏特征
第三节 “无言空间”和“形、音、义”
第四节 音声的双重性和双重作用
第五节 文本的比喻构造
第六章 中日文学发展和相互影响的轨迹
第一节 文学、文化发展的“螺旋史观”
第二节 影响主体的先进性
第三节 日本文学在近代中国的译介
第七章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在中国的受容
第一节 中国作家的翻译实践和探索
第二节 现代都市文学的流入与创造
第三节 翻译策略的差异与创新
第四节 关于“硬译”的论争与新感觉文学的受容
第五节 中国新感觉文学对技巧和文体的探索
第八章 中国新感觉派文学的诞生
第一节 中国新感觉派文学的缘起和历史定位
第二节 诞生的土壤与氛围——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第三节 中国新感觉派文学的产生与“五四”运动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与新感觉派作家的选择
第九章 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刘呐鸥的文学探索与创作
第二节 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
第三节 施蜇存及其心理主义小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剑;;岛崎藤村对中国创造社作家的影响探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艳;中日新感觉派文学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26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2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