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论阿特伍德反乌托邦小说的空间书写

发布时间:2020-10-11 02:33
   玛格丽特··可特伍德是当代英语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在她已经公开出版的16部长篇小说中,反乌托邦小说无疑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使女的故事》被誉为“女性主义的《一九八四》”,它继承了赫胥黎、奥威尔以来的反乌托邦文学传统,为阿特伍德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国际声誉。在此之前,阿特伍德从未涉及虚构写作,在此之后,她又相继写出《羚羊与秧鸡》、《洪水之年》、《疯癫亚当》这三部反乌托邦小说。可以说,这一类小说是最能体现阿特伍德社会思想的作品,因为作家力图融合现实社会的因素建立虚构与现实之间的最大联系,创造一个真实的虚构的花园,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自觉的空间创造。阿特伍德在非虚构类文集《在其他的世界:科幻小说与人类想象》中将自已的这类作品称为“正反乌托邦”,然而国内外学界将这四部小说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屈指可数。本论文以阿特伍德反乌托邦小说为研究对象,在空间转向的大背景下,剖析其小说中的空间构成并深究构建“正反乌托邦”蕴含的社会意义。阿特伍德通过对空间中受压制的他者力量的呈现,揭露出空间压迫的本质,最终指向对个体精神世界以及全人类生存的人文关怀。本论文由引言、第一、二、三、四章和结语构成。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阿特伍德的创作生涯,并探究《使女的故事》、“疯癫亚当”三部曲的创作背景,指出反乌托邦小说在阿特伍德创作生涯中的独特意义。同时对国内外阿特伍德文学研究进行梳理,尤其是反乌托邦小说研究,阐明选题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的主体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研究阿特伍德反乌托邦小说与空间理论的契合性。首先,阐释文学批评研究的“空间转向”。其次,梳理“空间”这个概念,重点探讨空间的政治性内涵。最后对阿特伍德的身份意识进行探源,正是因为这种边缘身份使她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地理位置和空间构成所体现出的社会压迫。第二章从空间理论视域出发,深究其反乌托邦小说中的性别空间、民族空间、阶级空间。这一章是展现阿特伍德对女性生存空间、后殖民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的高度关注,体现出文学空间的独特力量。第三章是探讨阿特伍德反乌托邦小说中的叙事人称选择问题与叙事技巧。“虚构性自传”策略拓展了小说中女性个人叙述声音的空间,断片化叙事消解了宏大叙事,回归到对个体的日常生活的关注。第四章则基于阿特伍德反乌托邦小说其实是现实主义作品之上,根据阿特伍德的非虚构作品集《虚构世界:SF与人类想象》来阐明阿特伍德“正反乌托邦”是对立统一的具象化空间,剖释反乌托邦小说中构建出的“乌托邦”,彰显阿特伍德对后人类主义的思考。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本论文在空间理论的观照下审视阿特伍德反乌托邦小说中的空间组成,探讨正反乌托邦这种文学想象折射出的作家对人类状况的探询和对未来文明的求索。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711.07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述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阿特伍德研究与空间研究的契合
    第一节 空间转向与空间政治
    第二节 阿特伍德的三重身份
第二章 反乌托邦小说的空间构成
    第一节 性别空间:身体的囚禁与精神的逃离
    第二节 民族空间:帝国主义与“他者”存在
    第三节 阶级空间:金钱异化与极权统治
第三章 反乌托邦小说的空间叙事
    第一节 虚构性自传
    第二节 断片性叙事
第四章 反乌托邦小说的空间创造
    第一节 正反乌托邦:一个对立统一的具象化空间
    第二节 希望的“他处”:洪水之后的建构
    第三节 “债与偿”:后人类主义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冬梅;毛波杰;;科学论:从人类主义到后人类主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2 冉聃;蔡仲;;赛博与后人类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10期

3 蔡仲;肖雷波;;STS:从人类主义到后人类主义[J];哲学动态;2011年11期

4 吴文杰;;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中的“反奥德赛”线索[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袁霞;;试论《洪疫之年》中的生态思想[J];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6 袁霞;;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百衲被”[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7 袁霞;;植根故土,情牵世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四十五年创作生涯回顾[J];译林;2007年05期

8 谭言红;;逃离异化的空间——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和《羚羊与秧鸡》[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戴维·司泰因斯,丁林棚;隐身洞穴:加拿大文学的后殖民自恋[J];国外文学;2005年04期

10 孙红烨;为生存而奋斗的女人——玛格利特·阿特伍德小说中女性人物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邬震婷;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身份意识的三重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2 张传霞;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存”主题和“经典重构”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牛宏宇;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4 张文曦;试论诺斯罗普·弗莱的加拿大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雯;身体的囚禁,精神的逃离[D];浙江大学;2011年

6 袁霞;反抗与生存[D];苏州大学;2009年

7 方红;“完整生存”[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丽;《羚羊与秧鸡》中的科技伦理反思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严莉莉;“动物即我们”-小说《洪水之年》动物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陶兰;论阿特伍德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若干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阎国栋;梦魇——《使女的故事》的反乌托邦主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晨;论阿特伍德小说创作中溺水意象的多重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传霞;“一本左手写成的书”:《盲刺客》的双重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吴颖慧;声音与自我[D];北京大学;2008年

8 王庆萍;阿特伍德小说《羚羊与秧鸡》中的环境启示录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卉;加拿大特性的普遍性:从玛格丽特·劳伦斯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写作看加拿大特性的缺失与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周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肉体伤害》中的权力政治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5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35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0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