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峙与缓冲:E.M.福斯特成长小说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11:14
爱·摩·福斯特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剧作家。其早期的三部代表作《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长的旅程》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都可以被界定为成长小说,反映了转型时期的英国人以及英国应具备何种社会心态的问题。福斯特的成长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在英国礼教的束缚下,却又不满僵硬的社会秩序,从而踏上“出走”之旅,在经历了迷惘挣扎之后,开始冲破樊篱,实现自我,走向心理成熟,走向自由的成长历程,揭示了转型时期个体与群体的思想意识、价值与立场之间的复杂关系。根据个人旅行经验,福斯特在其成长小说中充分展现了小说人物及其成长环境之间无止境的相互改变的过程。此外,通过刻画中产阶级的人物群像及其相关的周遭生活,福斯特不仅架构起了整个成长小说的人物关系,还充分展现了他的批判立场和创作理念。福斯特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了对历史流变的思考,也意图在对人物的刻画中反映出英国社会中产阶级内心藏匿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荣格的人格理论来分析福斯特成长小说中个人成长及其心理定势养成,进一步探讨福斯特成长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困境。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福斯特的生平及其个人成长经历。文献综述部分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对福斯特及其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并据此提出了本文的论点,阐明了研究目的。第三章围绕时代背景,从社会阶级、文化和国家观念的角度探究了维多利亚晚期至爱德华时代的英国社会心态的变迁。中产阶级日益显著和稳固的社会地位加深了英国各阶级的矛盾与冲突,工业化发展及中产阶级无以复加的财产意识对英国文化的物质侵袭,导致英国人民价值观越来越物质化和功利。此外,美国的日益强大与大英帝国的衰败形成强烈对比,帝国形象的崩塌使整个爱德华时期的英国社会笼罩在惶恐和悲观情绪中。福斯特成长小说中的两位女性形象—一位通过婚姻改变了自我阶级,一位本就是中产阶级—对比展现了爱德华时期英国社会中的物化价值取向,揭示了转型时期英国社会内藏匿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心态的变迁。第四章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中的四种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分析了福斯特成长小说中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转变。在小说中,福斯特利用对峙人物与缓冲人物来展现有强烈自由意识的成长着的人物在面对欧洲文明发源地与“日不落帝国”,个人价值观与中产阶级物质意识时的心理变化,深刻表达了一个民族在面对社会巨变时该如何自处,个体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的主题。第五章分析了福斯特成长小说中的城市意象。透过基于作者和人物的叙述,城市意象不仅反映了转型时期英国中产阶级固步自封的生活状态,也能感受到两种文化间的对峙与缓冲。不同城市间的对峙与缓冲反映了欧洲文明发源地所呈现的自由主义思想与英国随时代变迁所形成的传统观念间的冲突与对话,揭露了在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英国,具有独特性的个体难以自由地构建自我形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现实。结论部分指出,福斯特成长小说所建构的背景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这一时期,传统的束缚与变革的渴望相互交织,在这种情形之下,福斯特将此时期个体精神困境寓于其小说中,不仅突出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成长困境,还体现了独立、进步和自由的个体在时代的长河中的矛盾心理和人格变化。通过成长小说,福斯特将欧洲文明发源地与新时代的英国进行了对比,体现了其对转型时期文化迷失和物欲横流的社会心态的反思。
【学位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561.074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1. Introduc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2.1 Researches on E. M. Forster
2.2 Researches on Forster's Initiation Stories
2.2.1 Researches o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2.2.2 Researches on The Longest Journey
2.2.3 Researches on A Room with a View
3.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Mentality from the Late Victorian to Edwardian
4. The Characters in Forster's Initiation Stories and Jung's Archetypal Theory
4.1 Characters and C. G. Jung's Archetypal Theory
4.1.1 Characters
4.1.2 C. G. Jung's archetypal theory
4.2 The Confrontation of the Characters
4.2.1 Initiation characters
4.2.1.1 Philip Herriton
4.2.1.2 Rickie Elliot
4.2.1.3 Lucy Honeychurch
4.2.2 Anti-initiation characters
4.2.2.1 Lilia Herriton
4.3 Negotiations of Characters
4.3.1 Gino
4.3.2 Stephen
4.3.3 the Emersons
5. Analysis of the Symbol of the Cities in Forster's Initiation Stories
5.1 The Confrontation of the Symbol of the Cities
5.1.1 Monteriano and Sawston
5.1.2 Wiltshire and Sawston
5.1.3 Florence and London
5.2 The Negotiation of the Symbol of the Cities
5.2.1 Monteriano
5.2.2 Cambridge
5.2.3 Florence
6.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8496
【学位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561.074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1. Introduc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2.1 Researches on E. M. Forster
2.2 Researches on Forster's Initiation Stories
2.2.1 Researches o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2.2.2 Researches on The Longest Journey
2.2.3 Researches on A Room with a View
3.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Mentality from the Late Victorian to Edwardian
4. The Characters in Forster's Initiation Stories and Jung's Archetypal Theory
4.1 Characters and C. G. Jung's Archetypal Theory
4.1.1 Characters
4.1.2 C. G. Jung's archetypal theory
4.2 The Confrontation of the Characters
4.2.1 Initiation characters
4.2.1.1 Philip Herriton
4.2.1.2 Rickie Elliot
4.2.1.3 Lucy Honeychurch
4.2.2 Anti-initiation characters
4.2.2.1 Lilia Herriton
4.3 Negotiations of Characters
4.3.1 Gino
4.3.2 Stephen
4.3.3 the Emersons
5. Analysis of the Symbol of the Cities in Forster's Initiation Stories
5.1 The Confrontation of the Symbol of the Cities
5.1.1 Monteriano and Sawston
5.1.2 Wiltshire and Sawston
5.1.3 Florence and London
5.2 The Negotiation of the Symbol of the Cities
5.2.1 Monteriano
5.2.2 Cambridge
5.2.3 Florence
6.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霄垅;李建波;;帝国主义语境中的个人关系——《印度之行》新解[J];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02期
2 杨丽;;“成长小说”视域下《海狼》中的性别关系[J];外语研究;2013年04期
3 许娅;;从乔托壁画到自然风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游客凝视和身份建构[J];外国文学;2012年03期
4 张福勇;张娜;;挣脱羁绊,寻求真我——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对真我的追求[J];外语研究;2011年06期
5 岳峰;;旅行写作与身份认同——E.M.福斯特小说中“联结”的最终尴尬[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6 王炎;;成长的终结?——解析福兰克·墨罗蒂的《世界的存在方式》[J];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7 王炎;成长教育小说中的“未来”与“希望”[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5期
8 王炎;成长教育小说的日常时间性[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9 谷裕;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2期
10 李建波;跨文化障碍的系统研究:福斯特国际小说的文化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8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6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