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泰淳的女性视界
发布时间:2020-12-16 21:56
武田泰淳是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日本战后派作家,中日双方的研究者迄今多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武田泰淳的战时体验和战后在上海的经历,以及基于这些经历产生的思想,而较少关注其有关女性的文学创作。事实上武田泰淳是一个对女性有着自己的思考,并对书写女性有强烈欲望的一个作家。武田泰淳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却因为与中国有关的作品吸引了大部分研究者的目光,以致以女性为主题的系列作品长期被忽视。该系列作品极具特色,与大部分男性作家将女性视作客体进行书写的他者视角不同,武田是将女性作为叙述主体和观察世界的观看主体,在文本中构建了一个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为主导的文本空间。这个空间既能反映整个文本内部世界,也能观照文本外的现实世界。笔者将这一具有女性特质的文本空间定义为作家的“女性视界”。女性书写、女性观、女性视角、女性形象等概念都涵盖在了“女性视界”的语义范畴内。本论文以“女性视界”为研究基调,以武田泰淳的女性主题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分为绪论、本论四个章节、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一个男性作家,在文本中构建以女性为主导的话语空间,从女性主体出发去书写、观察、反映文本内外的...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谢辞
摘要
Abstract
緖论
第一节 中日两国的武田泰淳研究综述
第二节 与武田作品中“女性”有关的先行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圣女侠女》看女性视界的构建和意义
第一节 战后日本的肉体文学与武田泰淳的批判
第二节 《圣女侠女》——肉体与精神的对立与消解
一、“梅女士”的符号意义
二、“玛利亚”的符号意义
三、梅女士与玛利亚的对立与消解
第三节 “圣女/侠女”的解构意义
小结
第二章 《杀死情妇》——从女性视界看战后日本主体性的迷失
第一节 战后的“妻子杀死情妇”事件与新闻媒体的报道
一、报纸的报道
二、杂志的舆论
三、法院的判决和舆论的力量
四、战后日本的言说空间
第二节 《杀死情妇》——陌生化的“妻子-情妇”关系
一、文本与现实的距离
二、三组“妻子-情妇”关系
三、三层言说空间
四、对“妻子”、“情妇”的陌生化处理
第三节 从女性视界看权力的渗透与主体性的丧失
一、个体主体性的丧失
二、个体在新旧价值观中的挣扎
三、从女性视界看战后日本社会中美国权力的渗透
小结
第三章 女性视界映照下的武田泰淳“混血”思想
第一节 “混血”思想的由来
一、“混血”的武田泰淳思想
二、20世纪50年代关于“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复提
三、武田泰淳的“民族”观
第二节 从女性视界看“民族”、“国籍”、“自我认同”等问题
一、《女人的国籍》创作契机
二、混血儿的自我认知与困境
三、“父亲”、“母亲”的挣扎
四、“混血”的城市
第三节 女性混血儿的象征意义
一、《非革命者》中的“M咖啡店的她”
二、《上海的萤火虫》中的“林小姐”
三、中日混血女性视界的象征意义
小结
第四章 女性视界中的侠义精神
第一节 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的“侠女”——“十三妹”
一、武田泰淳对“话本”形式的接受和运用
二、贯彻侠义的“十三妹”
三、“十三妹”身上承载的侠义精神理想
第二节 来源于中国现代革命的“鉴湖侠女”——“秋瑾”
一、武田泰淳对“秋瑾”的关注和喜爱
二、独特的文本形式
三、回归“女性”的“秋瑾”
第三节 “侠女”的内涵意蕴与价值所在
一、20世纪60年代武田泰淳的中国缘分
二、“侠女”——武田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三、对经典女性形象的追求
四、以“侠女”为主体构筑的女性视界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武田泰淳的自我认知与日本近代思想批判——以《司马迁——史记的世界》为中心[J]. 周翔. 外国文学评论. 2017(04)
[2]论占领期美国对日本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基础上的教育政策[J]. 勾宇威. 中国市场. 2017(24)
[3]关于“东方”现代文学的“世界性”--以竹内好、石母田正和周氏兄弟对于民族主义的观点为例[J]. 坂井洋史,谭仁岸.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1)
[4]从“受苦”出发的主体实践——武田泰淳文学中的中国历史与“吃人”问题以及反思日本现代性的契机[J]. 石井刚. 开放时代. 2016 (06)
[5]武田泰淳反战思想的生成及价值取向[J]. 王伟军. 北方论丛. 2016(05)
[6]武田泰淳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作家[J]. 冯裕智. 新文学史料. 2016(02)
[7]性别与革命:近代以来秋瑾形象转换的考察(1907—1945)[J]. 夏卫东. 民国档案. 2016(01)
[8]女性、牺牲与现代中国的烈士文章——从秋瑾到丁玲[J]. 符杰祥. 东岳论丛. 2015(11)
[9]文学视域中清末侠义精神的重塑[J]. 蔡爱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10]武田泰淳的文学发端[J]. 王伟军. 外国问题研究. 2014(02)
博士论文
[1]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 兰立亮.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2]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 蒋小平.苏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研究[D]. 冯延燕.中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20844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谢辞
摘要
Abstract
緖论
第一节 中日两国的武田泰淳研究综述
第二节 与武田作品中“女性”有关的先行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圣女侠女》看女性视界的构建和意义
第一节 战后日本的肉体文学与武田泰淳的批判
第二节 《圣女侠女》——肉体与精神的对立与消解
一、“梅女士”的符号意义
二、“玛利亚”的符号意义
三、梅女士与玛利亚的对立与消解
第三节 “圣女/侠女”的解构意义
小结
第二章 《杀死情妇》——从女性视界看战后日本主体性的迷失
第一节 战后的“妻子杀死情妇”事件与新闻媒体的报道
一、报纸的报道
二、杂志的舆论
三、法院的判决和舆论的力量
四、战后日本的言说空间
第二节 《杀死情妇》——陌生化的“妻子-情妇”关系
一、文本与现实的距离
二、三组“妻子-情妇”关系
三、三层言说空间
四、对“妻子”、“情妇”的陌生化处理
第三节 从女性视界看权力的渗透与主体性的丧失
一、个体主体性的丧失
二、个体在新旧价值观中的挣扎
三、从女性视界看战后日本社会中美国权力的渗透
小结
第三章 女性视界映照下的武田泰淳“混血”思想
第一节 “混血”思想的由来
一、“混血”的武田泰淳思想
二、20世纪50年代关于“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复提
三、武田泰淳的“民族”观
第二节 从女性视界看“民族”、“国籍”、“自我认同”等问题
一、《女人的国籍》创作契机
二、混血儿的自我认知与困境
三、“父亲”、“母亲”的挣扎
四、“混血”的城市
第三节 女性混血儿的象征意义
一、《非革命者》中的“M咖啡店的她”
二、《上海的萤火虫》中的“林小姐”
三、中日混血女性视界的象征意义
小结
第四章 女性视界中的侠义精神
第一节 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的“侠女”——“十三妹”
一、武田泰淳对“话本”形式的接受和运用
二、贯彻侠义的“十三妹”
三、“十三妹”身上承载的侠义精神理想
第二节 来源于中国现代革命的“鉴湖侠女”——“秋瑾”
一、武田泰淳对“秋瑾”的关注和喜爱
二、独特的文本形式
三、回归“女性”的“秋瑾”
第三节 “侠女”的内涵意蕴与价值所在
一、20世纪60年代武田泰淳的中国缘分
二、“侠女”——武田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三、对经典女性形象的追求
四、以“侠女”为主体构筑的女性视界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武田泰淳的自我认知与日本近代思想批判——以《司马迁——史记的世界》为中心[J]. 周翔. 外国文学评论. 2017(04)
[2]论占领期美国对日本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基础上的教育政策[J]. 勾宇威. 中国市场. 2017(24)
[3]关于“东方”现代文学的“世界性”--以竹内好、石母田正和周氏兄弟对于民族主义的观点为例[J]. 坂井洋史,谭仁岸.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1)
[4]从“受苦”出发的主体实践——武田泰淳文学中的中国历史与“吃人”问题以及反思日本现代性的契机[J]. 石井刚. 开放时代. 2016 (06)
[5]武田泰淳反战思想的生成及价值取向[J]. 王伟军. 北方论丛. 2016(05)
[6]武田泰淳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作家[J]. 冯裕智. 新文学史料. 2016(02)
[7]性别与革命:近代以来秋瑾形象转换的考察(1907—1945)[J]. 夏卫东. 民国档案. 2016(01)
[8]女性、牺牲与现代中国的烈士文章——从秋瑾到丁玲[J]. 符杰祥. 东岳论丛. 2015(11)
[9]文学视域中清末侠义精神的重塑[J]. 蔡爱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10]武田泰淳的文学发端[J]. 王伟军. 外国问题研究. 2014(02)
博士论文
[1]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 兰立亮.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2]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 蒋小平.苏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研究[D]. 冯延燕.中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20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920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