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艾登·钱伯斯“跳舞系列”中的同伴依恋

发布时间:2021-03-10 13:01
  青少年文学是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西方的后现代青少年文学自《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历经了半个世纪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几位堪称青少年文学大师的作家,其中就包括英国作家艾登·钱伯斯,他被称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国内读者对他的《在我坟上起舞》和《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比较熟悉,然而这只是钱伯斯的力作——“跳舞系列”的三分之一,整个系列将表现青少年的文学形态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在国际儿童文学的舞台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从内容上看,艾登·钱伯斯的“跳舞系列”着重展现青少年同伴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心理学中许多学者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比作“跳舞”,可见“跳舞系列”与“同伴依恋”理论有极高的契合度。从依恋关系的开端分析,“跳舞系列”中的人物在寻求亲密关系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心理动因:首先是身体的吸引,作家秉持“书写真实”的创作理念,大胆地涉及到青少年之间仪式性的身体叙事。其次是情感的需要,作家笔下的人物多在亲子依恋中存在某种不平衡,渴望在同伴关系中得到补偿,他们往往带着某种情结去结交朋友。最后是精神的追寻,在青少年第一次对生命意义等终极哲学问题发问时,他们围绕信仰谱出了一曲动人的依恋之舞。“跳舞系列”中的...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艾登·钱伯斯与青少年文学
    (二)关于“跳舞系列”
    (三)同伴依恋理论
一、“跳舞系列”与同伴依恋
    (一)“跳舞系列”的主题指向
        1.创作主旨与形式
        2.跳舞意象及其内涵
    (二)同伴依恋的表现形态
        1.依恋的实质与模式
        2.青少年的同伴依恋
二、基于自我探寻的同伴依恋
    (一)身体的吸引:自然的靠近
        1.仪式性的身体叙事
        2.柔情的身体依恋
    (二)情感的联结:内心的需要
        1.“弑父情结”:分享彼此的阴影
        2.“魔豆情结”:来自幼时的渴望
    (三)精神的追寻:源于信仰的依恋
三、同伴依恋中的矛盾与探索
    (一)依恋关系激活多重自我
        1.发现“我”的另一半
        2.双重姓名与双重身份
    (二)不同依恋模式的碰撞
        1.焦虑与逃避的冲突
        2.两种依恋模式的博弈
        3.依恋状态的调整与平衡
    (三)多重依恋对象的发展
        1.文学作为一种依恋对象
        2.依恋对象的多元化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英国后现代青少年文学的领军人物——钱伯斯[J]. 姬莉.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11)
[2]镜像内外的父子关系——《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解析[J]. 姬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10)
[3]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J]. 李小青,邹泓,刘艳,杨颖.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3)
[4]后现代青春期小说的突破——小说《在我坟上起舞》的主题及叙事策略[J]. 姬莉.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硕士论文
[1]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安全感发展的影响[D]. 刘智文.沈阳师范大学 2018
[2]从依恋理论角度解析《呼啸山庄》中人物的悲剧性格[D]. 范勤.辽宁大学 2016
[3]青少年依恋、自尊与自感学业和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D]. 余照照.山西师范大学 2016
[4]青少年同伴依恋、自我价值感以及创造性倾向的关系研究[D]. 余欢.东南大学 2016
[5]《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中叙事的技巧[D]. 赖楠.东北师范大学 2015
[6]问题青少年家庭功能、情绪调节与依恋的关系研究[D]. 谷彩肖.江西师范大学 2012
[7]情感联结的意义[D]. 张玉沛.南京师范大学 2012
[8]青少年依恋与自我的关系研究[D]. 彭君姬.华东师范大学 2010
[9]青少年依恋发展性研究[D]. 史朝霞.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74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074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