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与“烦” ——米兰·昆德拉小说辩证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8 16:59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把小说当作存在探测器的法籍捷克裔小说家,在他的随笔评论集和小说作品中都包含着其对小说历史的理解,以及关于小说是什么的想法,它们构成了昆德拉独具特色的小说思想。昆德拉认为小说就是把实验性的自我作为小说人物,以此来审视一切有关存在命题的诗意散文,这与从日常对话的问答置换中发现事情本身的辩证法相类似,二者都关注最初思想的本来面目,即在相对真理的追问中趋向原初存在,这便是作为小说家的昆德拉对小说辩证思想的理论设想。尤为重要的是,当我们重新回到昆德拉的小说文本之时,这样一种小说辩证的设想又具化成辩证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人物的自嘲是一种捉弄与防御外在决定性力量的循环状态,滑稽是一种介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模仿行为,幽默是一种混合着可笑与可怕的个体幻想,它们都是相对化言说的“笑”;小说人物的羞耻变成了一种恶性的匮乏状态,厌恶成为了一种深度的忧郁变体,焦虑演变成一种白色的期待样式。它们都具有无意义的原初本质特征,是原质性体验的“烦”。很显然,“笑”与“烦”的概念内涵恰恰对应于昆德拉小说辩证的理论设想,它们成为小说辩证的两个实践基点。二者分别在图像和话语两个层面上形成了不对称性的对...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笑”与“烦”的概念分析
二、该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及其创新价值
第一章 辩证法与小说的交集:思之本来面目
第一节 辩证法:从日常对话的置放中发现事情本身
第二节 小说:实验性自我的存在之思
第三节 小说辩证的设想:在相对真理的追问中趋向原初存在
第二章 辩证的基点——“笑”与“烦”的涵义呈示
第一节 “笑”——相对化的言说方式
一、自嘲:捉弄与防御外在决定性力量
二、滑稽:在抒情装置中的颠倒型模仿
三、幽默:作为悬置道德判断的个体幻想
第二节 “烦”——原质性的直观体验
一、羞耻:僭越归属关系的匮乏状态
二、厌恶:飞离他人在场的忧郁变体
三、焦虑:消解家园景观的期待样式
第三章 辩证的状态——“笑”与“烦”的关系结构
第一节 不对称性的对立
一、图像:圆形的“笑”与垂直的“烦”
二、话语:“笑”之加法与“烦”之减法
第二节 非延续性的转化
一、从“笑”到“烦”——处于隐喻变奏中的重复
二、由“烦”入“笑”——在关键词分析上的离题
第三节 生产:“笑”与“烦”的谜之结构
第四章 辩证的类型——“笑”与“烦”的哲理意蕴
第一节 “笑”与“烦”的原因:源于剩余快感的欲望辩证
第二节 “笑”与“烦”的目的:追寻现在时刻的历史辩证
一、过去——兴趣、学习和记忆
二、未来——怀疑、讽刺和沉默
第三节 “笑”与“烦”的结果:照亮生活世界的总体辩证
一、自我世界与例外状态
二、人际世界与终极悖论
三、周围世界与二律背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自嘲的产生机制和表达方式[J]. 李春分,涂靖.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2]厌恶的起源及其泛化:进化的观点[J]. 张卓业,曾祥星,孔令明. 社会心理科学. 2010(03)
[3]普鲁斯特的小说理论[J]. 郑克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4]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J]. 陈坚,王东宇.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1)
[5]论话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陈汝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6]论小说的起源:从“语”到“说”[J]. 小南一郎,李凤银.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7]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J]. 孙正聿.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3)
[8]什么是羞耻?[J]. 谢劲松.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02)
[9]何谓话语?[J]. 文贵良. 文艺理论研究. 2008(01)
[10]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J]. 陈少明. 哲学研究. 2006(12)
博士论文
[1]隐喻与认知[D]. 崔艳辉.吉林大学 2015
[2]阿甘本法律思想研究[D]. 张宪丽.华东政法大学 2015
[3]文本关键词的语篇功能研究[D]. 宋姝锦.复旦大学 2013
[4]时间与创造[D]. 赵伟.复旦大学 2011
[5]时间与自由[D]. 包国祥.吉林大学 2008
[6]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 刘玲.四川大学 2006
[7]“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 李恒威.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齐泽克精神分析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快感”研究[D]. 郑冬梅.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米兰·昆德拉小说美学特征研究[D]. 栗丹青.山东大学 2008
[3]论昆德拉小说的希腊精神[D]. 杨清华.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胡塞尔科学思想研究[D]. 王凯.山东大学 2007
[5]康德“三大批判”二律背反的解决及其现代意义[D]. 王静.安徽大学 2006
[6]论隐喻及隐喻思维[D]. 舒海英.黑龙江大学 2005
[7]论米兰·昆德拉对小说可能性维度的勘探[D]. 黄煜.苏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89987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笑”与“烦”的概念分析
二、该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及其创新价值
第一章 辩证法与小说的交集:思之本来面目
第一节 辩证法:从日常对话的置放中发现事情本身
第二节 小说:实验性自我的存在之思
第三节 小说辩证的设想:在相对真理的追问中趋向原初存在
第二章 辩证的基点——“笑”与“烦”的涵义呈示
第一节 “笑”——相对化的言说方式
一、自嘲:捉弄与防御外在决定性力量
二、滑稽:在抒情装置中的颠倒型模仿
三、幽默:作为悬置道德判断的个体幻想
第二节 “烦”——原质性的直观体验
一、羞耻:僭越归属关系的匮乏状态
二、厌恶:飞离他人在场的忧郁变体
三、焦虑:消解家园景观的期待样式
第三章 辩证的状态——“笑”与“烦”的关系结构
第一节 不对称性的对立
一、图像:圆形的“笑”与垂直的“烦”
二、话语:“笑”之加法与“烦”之减法
第二节 非延续性的转化
一、从“笑”到“烦”——处于隐喻变奏中的重复
二、由“烦”入“笑”——在关键词分析上的离题
第三节 生产:“笑”与“烦”的谜之结构
第四章 辩证的类型——“笑”与“烦”的哲理意蕴
第一节 “笑”与“烦”的原因:源于剩余快感的欲望辩证
第二节 “笑”与“烦”的目的:追寻现在时刻的历史辩证
一、过去——兴趣、学习和记忆
二、未来——怀疑、讽刺和沉默
第三节 “笑”与“烦”的结果:照亮生活世界的总体辩证
一、自我世界与例外状态
二、人际世界与终极悖论
三、周围世界与二律背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自嘲的产生机制和表达方式[J]. 李春分,涂靖.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2]厌恶的起源及其泛化:进化的观点[J]. 张卓业,曾祥星,孔令明. 社会心理科学. 2010(03)
[3]普鲁斯特的小说理论[J]. 郑克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4]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J]. 陈坚,王东宇.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1)
[5]论话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陈汝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6]论小说的起源:从“语”到“说”[J]. 小南一郎,李凤银.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7]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J]. 孙正聿.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3)
[8]什么是羞耻?[J]. 谢劲松.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02)
[9]何谓话语?[J]. 文贵良. 文艺理论研究. 2008(01)
[10]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J]. 陈少明. 哲学研究. 2006(12)
博士论文
[1]隐喻与认知[D]. 崔艳辉.吉林大学 2015
[2]阿甘本法律思想研究[D]. 张宪丽.华东政法大学 2015
[3]文本关键词的语篇功能研究[D]. 宋姝锦.复旦大学 2013
[4]时间与创造[D]. 赵伟.复旦大学 2011
[5]时间与自由[D]. 包国祥.吉林大学 2008
[6]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 刘玲.四川大学 2006
[7]“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 李恒威.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齐泽克精神分析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快感”研究[D]. 郑冬梅.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米兰·昆德拉小说美学特征研究[D]. 栗丹青.山东大学 2008
[3]论昆德拉小说的希腊精神[D]. 杨清华.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胡塞尔科学思想研究[D]. 王凯.山东大学 2007
[5]康德“三大批判”二律背反的解决及其现代意义[D]. 王静.安徽大学 2006
[6]论隐喻及隐喻思维[D]. 舒海英.黑龙江大学 2005
[7]论米兰·昆德拉对小说可能性维度的勘探[D]. 黄煜.苏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89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289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