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批评的方法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7 16:20
本论文是一部应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分析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文本的实用批评。“有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诗歌文本”是本论文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以方法论取代本体论,以不同的阅读方法生成不同的文本。因此我们预设的创新之点和研究特色是:一方面在浩瀚的理论文字中筛选出实用有效的方法论;一方面具体演示如何将方法论应用于文本操作的路径与步骤。按照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拓展视域的历时性趋势和各种流派批评方法的理论指向,我们将解读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视角划分成以下几个维度:作者的维度、文本的维度、读者的维度、政治的维度和文化的维度。维度不是具体的批评方法,它只是理论聚集的方向或批评选择的对象,每一个维度都是将文学活动中的一个要素作为文学根本问题提出来加以审视,并企图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实现对文学的认识和评价。因此维度带有本体论色彩,一定的维度代表了一定的文学本题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采用多维度阅读共时并列的格局来消解单一维度中的“一元论”批评模式,使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变成一个“多元决定的总体”。每一个维度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理论资源”,一是“批评实践”。在“理论资源”中仍保持了“多元决定”的...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新批评”作为一个区分新旧方法的参照系
三、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的传统方法
四、论文的整体构架和章节设计
第一章 作者的维度: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研究
第一节 理论资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二节 理论资源:异化理论概述
第三节 批评实践:物化意象与审美经验
一、否定性投射
二、封闭的自我
三、言说异化
第四节 批评实践:审美文化嬗变中的自然异化
一、传统审美文化中“人与自然亲和”的意识
二、现代主义审美文化中“自然异化”的意识
三、“自然异化”的存在论解读
第二章 文本的维度:诗歌文本的形式技巧研究
第一节 理论资源: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
第二节 理论资源:雅格布森的“隐喻”与“转喻”
第三节 理论资源:罗兰.巴尔特的“诗歌写作”
第四节 理论资源:弗洛伊德的意识领域划分和梦的工作
第五节 理论资源:荣格的“原型”理论和批评方法
第六节 批评实践:诗歌文本中的通感技巧研究
一、通感技巧的结构主义分析
二、通感技巧的精神分析解读
第七节 批评实践:诗歌文本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
一、内心独白
二、意象并置
第三章 读者的维度:接受主体的阅读策略研究
第一节 理论资源: H. R.姚斯的接受美学
第二节 理论资源: H. G.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
第三节 理论资源:日内瓦学派的“经验模式”
第四节 批评实践:感觉、阐释、历史—三位一体的阅读策略
一、《雨巷》的“审美感觉阅读”
二、《雨巷》的“反思性阐释阅读”
三、《雨巷》的“历史的阅读
四、姚斯阅读策略的方法论价值
第四章 政治的维度:女权主义的抗拒性阅读研究
第一节 理论资源:西蒙.波娃的存在主义女性本体论
第二节 理论资源:伊莱恩.肖沃尔特的“女性批评”
第三节 批评实践:抗拒性阅读中的女性意象
一、作为异化大众的女性意象
二、作为性和情爱对象的女性意象
三、作为叙述意识的女性意象
第五章 文化的维度:批评理论的文化选择研究
第一节 批评实践:宗白华与海德格尔审美空间理论的文化阐释
一、显现于审美空间的超验本体
二、自我获得空间的经验模式
三、时间性与空间性之关系
第二节 批评实践:从波德莱尔《交感》看梁宗岱《象征主义》的文化改写
一、世界图式的改写
二、自我认识的改写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540486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新批评”作为一个区分新旧方法的参照系
三、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的传统方法
四、论文的整体构架和章节设计
第一章 作者的维度: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研究
第一节 理论资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二节 理论资源:异化理论概述
第三节 批评实践:物化意象与审美经验
一、否定性投射
二、封闭的自我
三、言说异化
第四节 批评实践:审美文化嬗变中的自然异化
一、传统审美文化中“人与自然亲和”的意识
二、现代主义审美文化中“自然异化”的意识
三、“自然异化”的存在论解读
第二章 文本的维度:诗歌文本的形式技巧研究
第一节 理论资源: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
第二节 理论资源:雅格布森的“隐喻”与“转喻”
第三节 理论资源:罗兰.巴尔特的“诗歌写作”
第四节 理论资源:弗洛伊德的意识领域划分和梦的工作
第五节 理论资源:荣格的“原型”理论和批评方法
第六节 批评实践:诗歌文本中的通感技巧研究
一、通感技巧的结构主义分析
二、通感技巧的精神分析解读
第七节 批评实践:诗歌文本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
一、内心独白
二、意象并置
第三章 读者的维度:接受主体的阅读策略研究
第一节 理论资源: H. R.姚斯的接受美学
第二节 理论资源: H. G.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
第三节 理论资源:日内瓦学派的“经验模式”
第四节 批评实践:感觉、阐释、历史—三位一体的阅读策略
一、《雨巷》的“审美感觉阅读”
二、《雨巷》的“反思性阐释阅读”
三、《雨巷》的“历史的阅读
四、姚斯阅读策略的方法论价值
第四章 政治的维度:女权主义的抗拒性阅读研究
第一节 理论资源:西蒙.波娃的存在主义女性本体论
第二节 理论资源:伊莱恩.肖沃尔特的“女性批评”
第三节 批评实践:抗拒性阅读中的女性意象
一、作为异化大众的女性意象
二、作为性和情爱对象的女性意象
三、作为叙述意识的女性意象
第五章 文化的维度:批评理论的文化选择研究
第一节 批评实践:宗白华与海德格尔审美空间理论的文化阐释
一、显现于审美空间的超验本体
二、自我获得空间的经验模式
三、时间性与空间性之关系
第二节 批评实践:从波德莱尔《交感》看梁宗岱《象征主义》的文化改写
一、世界图式的改写
二、自我认识的改写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540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54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