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大容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化之关联
发布时间:2022-01-08 00:38
作为18世纪后期朝鲜北学派的先驱,洪大容留在世上的遗作并不多。但由于其较为进步的思想意识、积极探索的科学实践精神,以及在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过渡期提出的治理社会的崭新理念和先进的哲学思维,深得后人的尊崇。但也恰恰因为对其思想意识和科学成就给予的过分关注,与其文学观、文化意识有关的研究成果略显逊色了些,进而导致了后人对其文学观乃至文化意识认识上的不足。鉴于此,笔者将可收集到的洪大容的汉文著作《湛轩书》(上、下)和朝文游记《乙丙燕行录》作为第一手资料,从中归纳总结出其文学观、文化观、哲学观等,向世人展现潜藏于洪大容著作中的“异彩”,并拟将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他的实学地位。此外,通过阐释融会在其著作中的异国形象和幻象,让人们了解到当时朝鲜文人对中国乃至西方文学、文化的认识,进而发现这种认识和看法对社会变革所起的积极作用。 论文从洪大容的思想体系、洪大容的诗学理论、洪大容文学的形象内涵、洪大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双向反馈四个方面论述了洪大容文学的整体面貌。众所周知,在洪大容的生平里文学并不是他最为关注的领域,所以也并没有给世人留下什么难以忘怀的名篇佳句。但他却通过有限的遗稿提出了有别于其他文...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平与著作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1.3 研究概况
1.4 研究体例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洪大容的思想体系
2.1 哲学观
2.1.1 理气论
2.1.2 人物均同论
2.2 学问观
2.2.1 义理之学
2.2.2 经济之学
2.2.3 词章之学
2.3 社会观
2.3.1 华夷观
2.3.2 文明观
2.3.3 教育观
第三章 洪大容的诗学理论
3.1 本质论
3.1.1 依乎自然、发乎天机
3.1.2 贵冲远、必本之以温厚
3.2 批评论
3.2.1 反拟古、倡创新
3.2.2 破文饰、露真情
3.2.3 言言解颐、节节有趣
3.3 创作论
3.3.1 舍主情、求真实
3.3.2 愉悦于人、兼顾教化
第四章 洪大容文学的形象内涵
4.1 中国形象
4.1.1 人物形象
4.1.2 社会形象
4.1.3 文明形象
4.2 西方形象
4.2.1 人物形象
4.2.2 社会形象
4.2.3 文明形象
4.3 隐藏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内涵
4.3.1 象征意蕴
4.3.2 隐蔽世界
第五章 洪大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双向反馈
5.1 入燕活动及交流
5.1.1 入燕动机
5.1.2 “古杭三才”等文人的邂逅
5.2 “中间人”的角色
5.2.1 对中国文学的批评与接受
5.2.2 对朝鲜文学的介绍与传播
5.3 在中韩文学交流中的历史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朝鲜诗人朴齐家与清代文坛[J]. 金柄珉. 社会科学战线. 2002(06)
[2]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关于新发现的《铁桥全集》[J]. 祁庆富.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1)
[3]洪大容的实学的学问结构[J]. 姜春华. 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4]域外视角:朝鲜北学派对清代文学的批评与接受[J]. 金柄珉. 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3)
本文编号:3575568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平与著作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1.3 研究概况
1.4 研究体例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洪大容的思想体系
2.1 哲学观
2.1.1 理气论
2.1.2 人物均同论
2.2 学问观
2.2.1 义理之学
2.2.2 经济之学
2.2.3 词章之学
2.3 社会观
2.3.1 华夷观
2.3.2 文明观
2.3.3 教育观
第三章 洪大容的诗学理论
3.1 本质论
3.1.1 依乎自然、发乎天机
3.1.2 贵冲远、必本之以温厚
3.2 批评论
3.2.1 反拟古、倡创新
3.2.2 破文饰、露真情
3.2.3 言言解颐、节节有趣
3.3 创作论
3.3.1 舍主情、求真实
3.3.2 愉悦于人、兼顾教化
第四章 洪大容文学的形象内涵
4.1 中国形象
4.1.1 人物形象
4.1.2 社会形象
4.1.3 文明形象
4.2 西方形象
4.2.1 人物形象
4.2.2 社会形象
4.2.3 文明形象
4.3 隐藏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内涵
4.3.1 象征意蕴
4.3.2 隐蔽世界
第五章 洪大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双向反馈
5.1 入燕活动及交流
5.1.1 入燕动机
5.1.2 “古杭三才”等文人的邂逅
5.2 “中间人”的角色
5.2.1 对中国文学的批评与接受
5.2.2 对朝鲜文学的介绍与传播
5.3 在中韩文学交流中的历史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朝鲜诗人朴齐家与清代文坛[J]. 金柄珉. 社会科学战线. 2002(06)
[2]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关于新发现的《铁桥全集》[J]. 祁庆富.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1)
[3]洪大容的实学的学问结构[J]. 姜春华. 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4]域外视角:朝鲜北学派对清代文学的批评与接受[J]. 金柄珉. 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3)
本文编号:3575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57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