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埃里森文化融合主义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01-14 23:28
拉尔夫·埃里森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非裔美国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美国文学评论家与文化研究者。埃里森在自己的文学、文化评论与小说作品中表现出超前的文化融合主义创作理念。20世纪60年代,欧文·豪与埃里森关于非裔美国文学创作的艺术美学与意识形态孰轻孰重的论战反映了埃里森对文学前辈理查德·赖特“影响的焦虑”,其深层动因在于当时非裔美国文学产生了以赖特为代表的“抗议小说”与以埃里森为代表的新型黑人文学的分歧。在此背景下,埃里森在批判吸收前辈文学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融合创作观,主张超越黑人民族主义与黑人同化主义的弊端,以提倡文化与种族融合的创作态度引导非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自小成长于理性、开放的“边疆”环境使他产生种族融合的愿望,而血缘混杂的美国中,黑人与白人、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早有融合的趋向。这些条件使埃里森决心在文学创作上践行“融合”观念。埃里森的文化融合主义创作观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非裔美国文学受到黑人文学与西方文学传统的双向熏陶,因此其系谱呈现出黑白融合的特点。此外,他认为没有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之分,二者早已相互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文化。他指出非裔美国文学创作的文化...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文化融合主义创作理念形成的背景和资源
(一)埃里森与欧文·豪的文学论战
(二)黑人文学创作分歧与埃里森对赖特的“误读”
(三)埃里森文化融合主义的思想基础与根源
二、埃里森的文化融合主义创作观
(一)非裔美国文学具有双重传统
(二)非裔美国文学创作的文化基础:美国文化的整一性
(三)非裔美国文学的创作目的:用黑人经验诠释美国经验
(四)非裔美国文学创作素材:发掘黑人民俗文化
(五)寻求“艺术”与“抗议”的融合
三、文化融合主义的创作实践
(一)对欧洲白人文学传统的借鉴
1、《看不见的人》与《奥德赛》
2、《六月庆典》与《圣经》
3、《看不见的人》与《地下室笔记》
(二)对黑人民俗文化资源的继承
1、布鲁斯音乐的叙事策略
2、黑人民间故事的化用
3、黑人方言俚语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黑人左翼文学消长的历史启示[J]. 王予霞. 国外文学. 2014(03)
[2]论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化批评思想[J]. 谭惠娟,李蓓蕾. 文艺研究. 2014(01)
[3]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在中国:现状与问题[J]. 谭惠娟,金兰芬. 山东外语教学. 2013(02)
[4]美国黑人称谓的演变及其相关思考[J]. 明皓,谭惠娟. 社科纵横. 2011(10)
[5]黑人音乐成就黑人文学——论布鲁斯音乐与詹姆斯·鲍德温的《索尼的布鲁斯》[J]. 宓芬芳,谭惠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04)
[6]规训·惩罚·抵抗——论《看不见的人》中的权力关系[J]. 董雪飞,田静.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04)
[7]超越与融合:拉尔夫·艾里森的文艺观[J]. 田静.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8]《看不见的人》的叙述学分析[J]. 刘晓洁.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9]论拉尔夫·埃利森的黑人美学思想——从埃利森与欧文·豪的文学论战谈起[J]. 谭惠娟. 外国文学评论. 2008(01)
[10]论拉尔夫·埃利森对黑人人性的剖析[J]. 谭惠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本文编号:3589429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文化融合主义创作理念形成的背景和资源
(一)埃里森与欧文·豪的文学论战
(二)黑人文学创作分歧与埃里森对赖特的“误读”
(三)埃里森文化融合主义的思想基础与根源
二、埃里森的文化融合主义创作观
(一)非裔美国文学具有双重传统
(二)非裔美国文学创作的文化基础:美国文化的整一性
(三)非裔美国文学的创作目的:用黑人经验诠释美国经验
(四)非裔美国文学创作素材:发掘黑人民俗文化
(五)寻求“艺术”与“抗议”的融合
三、文化融合主义的创作实践
(一)对欧洲白人文学传统的借鉴
1、《看不见的人》与《奥德赛》
2、《六月庆典》与《圣经》
3、《看不见的人》与《地下室笔记》
(二)对黑人民俗文化资源的继承
1、布鲁斯音乐的叙事策略
2、黑人民间故事的化用
3、黑人方言俚语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黑人左翼文学消长的历史启示[J]. 王予霞. 国外文学. 2014(03)
[2]论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化批评思想[J]. 谭惠娟,李蓓蕾. 文艺研究. 2014(01)
[3]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在中国:现状与问题[J]. 谭惠娟,金兰芬. 山东外语教学. 2013(02)
[4]美国黑人称谓的演变及其相关思考[J]. 明皓,谭惠娟. 社科纵横. 2011(10)
[5]黑人音乐成就黑人文学——论布鲁斯音乐与詹姆斯·鲍德温的《索尼的布鲁斯》[J]. 宓芬芳,谭惠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04)
[6]规训·惩罚·抵抗——论《看不见的人》中的权力关系[J]. 董雪飞,田静.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04)
[7]超越与融合:拉尔夫·艾里森的文艺观[J]. 田静.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8]《看不见的人》的叙述学分析[J]. 刘晓洁.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9]论拉尔夫·埃利森的黑人美学思想——从埃利森与欧文·豪的文学论战谈起[J]. 谭惠娟. 外国文学评论. 2008(01)
[10]论拉尔夫·埃利森对黑人人性的剖析[J]. 谭惠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本文编号:3589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58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