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文学的精神缺失——对当前文学的一种审视
本文关键词:我们时代文学的精神缺失——对当前文学的一种审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中国文学的精神表现出严重的低俗和混乱。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文革"的政治历史、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化否定、商业文化的主导等都有密切关系,它对当前文学的创作成就和社会影响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提升时代的文学精神,需要给予文学更多的自由空间,文学也需要寻找更广阔的精神资源。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学精神 低俗 混乱 文学高度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一时代文学精神与文学的高度文学既是作家个体的创造,也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结晶1。所以,文学作品既折射出时代文化状况又受其影响,它本身也构成时代文化的一部分而影响社会和其他的文学创作。也就是说,文学创作既受社会影响,又通过时代文学的整体状况特别是精神品格来影响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骅;;马克斯·舍勒怨恨理论述评[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O@化强;;公平、正义的证成及实现路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锐;;欲望放纵与双重情结异化——《人生》中高加林人格特质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张锐;;简·爱:双重人格面具下的双重自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5 覃敏健;;怨恨:转型国家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梗阻[J];东南学术;2009年06期
6 张廷国;阮朝辉;;人是精神趋向的X——马克斯·舍勒的人的本质的现象学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7 蒋曦;;位格·爱·价值——从舍勒现象学的基本要素看其现象学的独特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胡杏;;马克斯·舍勒与价值现象学[J];消费导刊;2009年04期
9 李骅;;马克斯·舍勒怨恨理论的伦理之维[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阮朝辉;;近五年国内马克斯·舍勒研究综述[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剑涛;我群与他群中的自我与他人[D];复旦大学;2011年
2 郭远;新民谣的情教功能[D];上海大学;2012年
3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艳;人心之序[D];复旦大学;2007年
6 韦海波;意向性与自行传达[D];复旦大学;2007年
7 潘希武;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克金;法在感性、理性和意志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9 曾文婕;文化学习引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德林;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马进;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勇林;现象学视域下的良知理论[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清俐;齐克果论反讽:兼论生存论视角下的伦理学批判[D];山东大学;2011年
5 仲凯;舍勒人格伦理学的价值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善英;舍勒人的本质思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余珊珊;论马克斯·舍勒的死亡哲学[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丰;论海德格尔的“根本情绪”——畏[D];四川大学;2005年
9 孔德伟;一份水稻稳性雄性核不育材料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10 刘晓东;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种结合辐射诱导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李;;文学:为“可能”还是为“可以”[J];学习月刊;2007年18期
2 张宜雷;;走向宽松与开放之路——建国60年天津文学环境的变迁[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3期
3 孔会侠;;论新世纪以来市场化文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朱善杰;;新的乡村“文化网络”下的文学环境——以山东省X镇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吴英文;;微博客文学发展现状检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汪全玉;;论21世纪的金华文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陈晋;;文学环境还原——论一种批评类型[J];枣庄师专学报;1986年02期
8 毕光明;圆梦,最后的冲刺──世纪末之于纯文学[J];文学自由谈;1995年01期
9 郑燕;;对文学消亡问题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6年01期
10 马长安;;对网络文学隐性危害的诊断与诊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新闻出版报《读周刊》主编 冯军;网络文学可能重组中国文学格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杜浩;文学的低落与“读物”的滥觞[N];团结报;2010年
3 谭旭东;文学的现实、未来与价值[N];学习时报;2011年
4 杜浩;抢救我们对文学的感受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主讲人 南京大学教授 胡有清 本报记者 耿联 整理;体味文学之美:走出“娱乐至死”的喧哗[N];新华日报;2013年
6 刘绪源;关于纯文学的论纲[N];文艺报;2009年
7 ;文学是不朽的[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 委员;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学环境[N];光明日报;2013年
9 霍艳;请不要远离文学[N];文艺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傅小平;坚守中拓展文学的价值空间[N];文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晚明休闲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佟雪;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庆勇;穿行在艺术女神与经济巨人之间[D];吉林大学;2012年
5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吉崇敏;《文学季刊》与193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6年
8 周双全;大陆作家在香港(1945-1949)[D];复旦大学;2004年
9 郑国庆;形式、主体与现实[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晨;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青青;中国网络文学与读者之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师会芬;德宏州州立幼儿园文学活动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婷;微博客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史晓兰;多元视角下的网络文学研究简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付兰梅;中国荒诞文学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叶菁;数字化传播途径下的网络文学读写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滕懿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评奖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8 郝珊珊;大陆网络文学的十年发展和现实反思[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晓君;微博媒介语境下文学发展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蒋克难;新媒体语境下的微博文学[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我们时代文学的精神缺失——对当前文学的一种审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1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