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身份重构及其现代性意义
本文关键词:《新青年》身份重构及其现代性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五四"精神的视野打量《新青年》,《新青年》因倡导科学民主而成为启蒙的先声,成为五四知识分子思想传播和精神传播的主阵地。但关于"青年被唤醒后出路何在"的问题,则引发了人们对五四启蒙主义"副作用"的怀疑,其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也存在着理解上的缺憾。另一方面,当我们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眼光来审视《新青年》,《新青年》作为"激进的号角"建构了新文学的文体形式并使之进入现代性场域,开创了文学解放的时代意义并置身于世界文化和文学的整体格局之中。同时,以20世纪历史反思的角度看,《新青年》作为"空谷绝响",从人的现代性出发思考变革社会的人文理念、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形态等,《新青年》的重读即具备了历史意义和现实关怀。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关键词】: 《新青年》 身份重构 现代性 五四精神 启蒙
【基金】: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QY033)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在晚清以降的文化思想大潮中,《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大事。《新青年》从创刊始,便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头活水,引导着中国现代思想、文学和革命的发展与价值取向。《新青年》自身也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文体价值,是中国社会现代性发展和文化转型的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子文;;戏剧的“现代性”与作者立场[J];戏剧文学;2009年05期
2 陈燕谷;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J];读书;1997年10期
3 ;“五四”新文学运动处于前现代性阶段[J];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02期
4 张卫中;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的现代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李怡;“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
6 张剑;;“现代性”视野下的理性问题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2期
8 余琳;;现代性视域中的戏剧之花——也谈“戏剧精神”的回归与建设[J];戏剧文学;2006年03期
9 林广泽;;从“现代性”解读文学的“现代性”[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关峰;;周作人小说《江村夜话》的现代性[J];名作欣赏;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锐;;论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及其特点[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2 马俊山;;《压迫》解读:视界错位与现代性塌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伍茂国;;古典性与现代性:相逢在《门外》[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4 张颐武;;“现代性”与“凝视”的焦虑[A];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 总第十三辑)[C];1995年
5 陈红旗;;现代性的风度:周文与川康边地忆叙[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6 潘世圣;;论《前茅》的艺术变化[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7 吕正惠;;《革命与形式》序[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8 王桂妹;;闻一多对新诗现代性的理解与救正[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9 陈芝国;;危机之下的抉择——论宋淇的散文诗[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荒林;;郑敏诗歌:女性现代性文本[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恪 王一川;回到现代性的地面[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范垂功;如何表现现代性?[N];文艺报;2010年
3 范垂功;关注现代性的运行[N];文艺报;2011年
4 刘琼;“现代性”的融入[N];文艺报;2011年
5 孟繁华;“多元现代性”及其冲突[N];文艺报;2009年
6 段崇轩;要“现代性” 更要“民族性”[N];文艺报;2007年
7 袁盛勇;暧昧的现代性[N];文学报;2007年
8 杨四平;当前新诗的城市诉求[N];安庆日报;2005年
9 ;现代性、修辞术和中国式《尤利西斯》[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雷达;现代性观照下的乡土之魂[N];文学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菲;论鲍十小说的现代性[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2 王希;巨变下的失败者—路内小说工人与青年形象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柴琳;现代性困境下的“教师”想象[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田甜;社会转型视角下《孽海花》的现代性书写[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5 罗婷;现代性的另一种姿态[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李玮;立足“本土中国”的现代性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7 常丽娟;被遮蔽的另类现代性[D];新疆大学;2011年
8 王雪;反讽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9 冯波;“乡下人进城”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方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雪莲;“文学的现代性”勘探之一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新青年》身份重构及其现代性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6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16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