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心论”与“教育工具论”的再反思
发布时间:2017-06-07 08:17
本文关键词:关于“童心论”与“教育工具论”的再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童心论"和"教育工具论"作为"十七年"儿童文学的重要理论话语,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新时期遭遇的命运各有不同。理论界对此展开的批判与反思,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密不可分。"童心论"和"教育工具论"分别指向的儿童立场问题以及儿童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触及儿童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内核,仍有重新探讨的空间。它们在政治立场和儿童视角之间、教育性和趣味性之间产生的缝隙里,蕴含着从传统指向未来的历史反思价值。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童心论” “教育工具论” “十七年” 新时期 历史反思
【基金】:浙江省高等学校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十七年’儿童文学研究”(FX2013015)
【分类号】:I207.8
【正文快照】: 谈及“十七年”儿童文学的理论话语,我们自然会想到“童心论”和“教育工具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童心论”遭到批判,“教育工具论”盛行一时;而在文革结束后,这两种观念又在重新评价的过程中拥有了相反的命运,前者被平反,后者被否定。这样的变化与反拨,与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绍振,夏中义;从工具论到目的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6期
2 李锐;语言自觉的意义[J];天涯;1998年06期
3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俊杰;20世纪文艺工具论辨析[D];山东大学;2009年
2 吴寒柳;十七年人学思潮论争的回顾与反思[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关于“童心论”与“教育工具论”的再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2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