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纳的社会学批评角度论《呼兰河传》
本文关键词:从丹纳的社会学批评角度论《呼兰河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暗含着浓浓的思乡情节,审视了国民性,展现了自己别样的乡愁。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伊波利特·丹纳的"三要素"理论为我们研究萧红及其作品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本文侧重于从种族因素的后天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民俗、战乱动荡的时代背景等角度来分析萧红的《呼兰河传》。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种族 环境 时代 《呼兰河传》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伊波利特·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1],基于这种理论的批评属于社会学批评。借助于丹纳的三要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解读《呼兰河传》。一、从种族的角度解读丹纳三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为“种族”,它强调作者的先天遗传倾向与后天民族特性对作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齐秀娟;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萧红小说及其创作心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金香丹;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何琳;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林白小说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王倩;论萧红小说的悲情语言[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晓晨;萧红创作意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5 陈美霞;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东北地域文化影像[D];厦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红;走近《呼兰河传》[J];呼兰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2 施久铭;疲惫的终点《呼兰河传》叙述中的时间悲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02期
3 危艳萍;;辗转的“荒凉”:《呼兰河传》的回旋式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赖彦怡;肖向明;;民俗·启蒙·审美——重读《呼兰河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李鑫伟;;蕴涵于《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6 黄德烈;试论《呼兰河传》的民俗意蕴[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7 王义祥;论《呼兰河传》的乡土特色[J];呼兰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8 童金宽;;走出课外练笔的泥潭——阅读《呼兰河传》获得的启示[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1年01期
9 顾e,
本文编号:484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8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