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散播与“非解放区”方言诗潮的勃兴
本文关键词:“讲话”散播与“非解放区”方言诗潮的勃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40年代中后期,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除了在广大解放区广泛传播与得到接受之外,在重庆、上海、港粤等"非解放区"也得到迅速的传播与认同。来自延安的文艺政策,通过流动的左翼文艺界人士在"非解放区"进行宣讲、传播,渗透进入当地文坛而落地生根,引发了方言文艺运动,其中本身具有母语方言化优势的港粤方言文艺堪称典范。不同"非解放区"方言入诗的诗潮与"讲话"的散播具有密切的关联,是"讲话"精神从西北高原东进、南下之后进行理论旅行的结果。方言入诗是"非解放区"广大城镇诗坛新的名片与生长点,最后因解放战争胜利前后外省诗人的离散与文艺重心的重新转向而走向了衰落。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讲话”传播 国统区诗坛 方言入诗 港粤诗坛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方言入诗资料整理与研究”(11XZW012) 贵州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黔教合KY字[2012]087号)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全面抗日的民族战争打响以后,国共两党处于合作阶段。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武装,以西北腹地的延安为中心,大力发展解放区的各项事业,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为了政治、军事等方面迅猛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物,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超;;有关“地震诗潮”的几点感想[J];南方文坛;2008年05期
2 骆寒超;论“新诗潮”内在流变的逻辑结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04期
3 李怡;对于“后新诗潮”的多种阐释[J];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4 陈旭光;缅怀“先锋”[J];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5 ;2013年《诗潮》杂志“最受读者喜爱的诗歌”奖评选启事[J];诗潮;2013年12期
6 ;首届“诗潮杯”世界华文散文诗大奖赛征稿[J];诗潮;2008年06期
7 ;首届“诗潮杯”世界华文散文诗大奖赛征稿[J];诗潮;2008年07期
8 ;以生命的名义——非常诗潮[J];广西文学;2008年07期
9 ;首届“诗潮杯”世界华文散文诗大奖赛征稿[J];诗潮;2008年08期
10 ;首届“诗潮杯”世界华文散文诗大奖赛全球征稿[J];鸭绿江(上半月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超;;有关“地震诗潮”的几点感想[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干;;在废墟上矗立的诗歌纪念碑——论“5·12”地震诗潮[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干天全;;震撼灵魂的冲击波——地震诗潮的动因与启示[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进;;不同时代的心态转换——郭沫若与新诗潮诗人比较观[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5 凡尼;;东方情思的凝结——论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小诗诗潮[A];东方丛刊(2002年第1辑 总第三十九辑)[C];2002年
6 赵薇;;九十年代以来的新诗写作与公共性——对“地震诗潮”的再思考[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谢冕;;错动和飘移:诗美的动态考察——论新诗潮[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8 霍俊明;;从新诗潮到新世纪(代序)[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9 吴进;;不同时代的心态转换——郭沫若与新诗潮诗人比较观[A];郭沫若研究(第七辑)[C];1989年
10 罗小凤;;公众话语与个人话语的多重互嵌——从“地震诗潮”看当下诗歌的社会功能变向[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舒晋瑜;《诗潮》千元求好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陈凤军;《诗潮》:营造沈阳文化品牌[N];沈阳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王研;《诗潮》:为纯文学期刊的发展提供范本意含[N];辽宁日报;2008年
4 于连胜(作者系《诗湖》杂志社社长);诗路春秋汇大潮 终归大海作波涛[N];文艺报;2006年
5 李秀珊(作者系《诗湖》杂志主编);芳华二十 青春永驻[N];文艺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于烈;冲浪者之歌[N];文艺报;2006年
7 王学东 李怡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地震诗潮难以拯救当今诗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王毅;怎么“看”怎么不是[N];文艺报;2002年
9 刘文玉(作者系《诗湖》杂志名誉主编);坚持办刊宗旨就是坚持刊物特色[N];文艺报;2006年
10 陈先义;“汶川诗歌”:烛照大众心灵的精神火炬[N];解放军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晓成;现代性视域中的大众化诗潮:1917-1949[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楚宗礼;试论新时期诗潮[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娟;骤发间的光辉与沉寂后的叹息[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3 伍建平;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背景下的朦胧诗潮[D];新疆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讲话”散播与“非解放区”方言诗潮的勃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6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8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