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花园和森林—《红字》中荒野意象的生态解读

发布时间:2017-06-28 17:05

  本文关键词:花园和森林—《红字》中荒野意象的生态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飞速进步。当时的许多浪漫主义作家,尤其是一些超验主义作家,将这种进步的激情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他们对自然、人性、社会改革有着巨大的热情。纳撒尼尔·霍桑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红字》体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独到的思考。花园和森林是霍桑作品中常出现的两个意象,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两个意象和《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指出霍桑对荒野的含混态度,并阐明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是基于他对人性的深刻认知,而这种态度也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保守的意见。全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霍桑的生平,作品《红字》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现状,并论述生态批评的主要内容以及生态视角下荒野概念的意义。本文的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浪漫主义时代荒野的概念。浪漫主义作家对荒野的欣赏使得荒野从早期殖民者眼中的噩梦转变成为壮美的风景。这种欣赏在超验主义时期达到顶峰,超验主义作家对荒野和文明大多抱有乐观的态度。但霍桑却对这种乐观嗤之以鼻。本文第三章以早期殖民地作家罗伯特·贝弗利笔下的花园为引子,指出花园意象中所包含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张力。和爱默生不同,霍桑对人类文明持质疑的态度。霍桑笔下的花园并非远离工业污染的圣土。《红字》中霍桑对总督花园的描写是他对清教社会的讽刺,也是他对十九世纪美国文明的质疑。这种质疑在作品中两位男性人物身上体现出来,本章通过对齐灵沃斯和丁梅斯代尔的分析,阐述了霍桑对文明和荒野对抗的思考。本文第四章和第五章以森林意象为贯穿主线,分别揭示了霍桑对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他对荒野模棱两可的态度。第四章通过两位女性人物的分析,体现了霍桑笔下荒野柔和美好的一面,它庇佑了人性的美好,为人提供了自我改善的可能。与此同时,通过珠儿的婚姻,霍桑表明了对文明和荒野之间妥协的希冀。第五章通过对海斯特和齐灵沃斯的分析,探究了霍桑对荒野模棱两可态度的原因。这种态度是基于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这也使他对社会改革和人类文明持保守态度。第六章是结论章,该章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得出,在喧哗的超验主义时代,霍桑对荒野的态度不但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关怀,也体现了他对荒野的敬畏。
【关键词】:霍桑 荒野 《红字》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23
  • 1.1 Introduction to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The Scarlet Letter11-14
  • 1.2 Studies of The Scarlet Letter at Home and Abroad14-18
  • 1.3 Structure and Originality of the Thesis18-19
  • 1.4 Theoretical Framework19-23
  • Chapter 2 Wilderness in the Age of Romanticism23-29
  • 2.1 Wilderness:From a Nightmare to Sublime Beauty23-25
  • 2.2 The Transcendentalist Optimism and its Dissonance25-29
  • Chapter 3 The Barren Garden:When Civilization Meets Wilderness29-38
  • 3.1 The Governor's Garden:a Failed Attempt29-31
  • 3.2 Chillingworth:a Deformed Scholar31-34
  • 3.3 Dimmesdale:a Sickened Minister34-38
  • Chapter 4 The Forest with Roses:Wilderness as Shelter for Humanity38-47
  • 4.1 The Forest around the Puritan Community38-39
  • 4.2 Hester:a Rose in the Forest39-42
  • 4.2.1 Wilderness as a Shelter for Beauty40-41
  • 4.2.2 Wilderness as a Shelter for Love41-42
  • 4.3 Pearl:a Child of Wilderness42-47
  • 4.3.1 A Little Rose in Wilderness42-44
  • 4.3.2 A Blessing for Humanity44-47
  • Chapter 5 The Ambiguous Wilderness47-53
  • 5.1 Chillingworth:a Satan from Wilderness47-49
  • 5.2 Hester:a Woman in Moral Wilderness49-53
  • Conclusion53-55
  • Works Cited55-58
  • 附件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索宇环;再论《红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李世强;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李艳梅;红字A更红了——试论小说《红字》女主人公的人格力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卫荣;《红字》中的宿命论[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夏弦;《红字》的神秘色彩[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辛珏如,何海伦;救赎还是幻灭——试比较《红字》和《安娜·卡列尼娜》[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李志岭;《红字》的图式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袁琼;也谈翻译中的"信、达、雅"——评《红字》的两种译本[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苑望;《红字》思想内容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蒙雪琴;论《红字》的矛盾艺术手法[J];青年探索;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阙诗涛;;《红字》前言创作的真实目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湘齐;;《红字》:冲突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吴萍;;典雅流畅 神形兼俱——评析译林版《红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黄伟珍;;《红字》——人性与社会性之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福明;;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红字》[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戴本刚;《红字》:一个遥远而忧伤的乡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不食人间烟火的传奇[N];文学报;2003年

3 祝朝伟;居然有这样翻译的“红字”[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洁;目的论视角下《红字》翻译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程驰;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红字》中两性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赵静茹;花园和森林—《红字》中荒野意象的生态解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6年

4 冯莉;《红字》人物的文化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肖海霞;《红字》中前景化语言特征的文体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杨美玲;关联理论视角下《红字》中“A”的解读[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李燕;《红字》小说版与电影版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8 叶逸潇;《红字》的污名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龚超;无尽的《红字》[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亓志梅;《红字》中的多重空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花园和森林—《红字》中荒野意象的生态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4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94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1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