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性、大众性、便捷性,普通民众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在网络虚拟空间得到不断彰显。当前网络民族主义对外交政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通过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进行社会动员,通过强大的民意支持增强外交政策的群众基础与舆论基础,并使外国政府感到中国民众的压力并调整政策,这是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中国外交的助推作用。但当前网络民族主义也反映出群体极化现象与悲情意识,参与者对一些正常的对外事件过于敏感、极端,尤其是部分民众的黑客行为、现实生活中借助民族主义而产生的暴力行为,给中国对外政策的实施造成障碍。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聚焦发酵的过程中,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的言辞与实际爱国行动的巨大反差,以及太快的喜恶态度变化,进一步削弱了网络民族主义对外交政策的积极影响。
[Abstract]:Because of the popularity, popularity and convenience of the network technology, the citizen consciousness and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have been shown in the network virtual space. Have a more serious impact on current network nationalist foreign policy, it is the social mobilization through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patriotism, with strong public support to enhance public found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foreign policy, and foreign governments feel China public pressure and adjust the policy, which is the current network nationalism of China diplomacy boost. But the current network nationalism also reflects the phenomenon of group polarization and tragic consciousness, participants are too sensitive, for some external event normal extreme violence, especially the hacker behavior, some people in real life with the help of nationalism and create obstacl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 foreign policy. In the process of network nationalism trend of fermenting, the great contrast between the speech and the actual patriotic action of the nationalists and the change of bad attitudes have further weakened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internet nationalism on the diplomatic policy.
【作者单位】: 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评析”(项目编号:11BMZ001) 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社会思潮的传播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项目编号:16BKSJ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22;G206
【正文快照】: (1)参见卜建华、赵金亮:《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2)参见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4)参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文驰;;当代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思潮[J];拉丁美洲丛刊;1985年06期
2 李作言;;对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两种观点的评述[J];理论参考;2002年03期
3 鲍常勇;;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新动向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4 图门其其格;;转轨时期蒙古国的民族主义思潮[J];当代亚太;2006年03期
5 庞中鹏;;试析冷战后日本的新民族主义思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粟明鲜;战后东南亚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排华[J];东南亚研究;1987年04期
7 孙政;;自由主义史观及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J];日本研究论集;2005年00期
8 李向前;《中国外交五十年》评介[J];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05期
9 许艳霞;新中国外交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J];理论界;2000年05期
10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新中国外交剪辑(六)[J];党史文汇;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牛军;;五十年的中国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马驰;;略论邓小平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卫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外交战略与策略选择[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10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炳权;当代民族主义思潮:时代价值与理论局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记者赵伟;2009年版《中国外交》在长首发[N];长春日报;2009年
4 钮维敢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刘建飞;理性考评中国外交[N];学习时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谢方;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尹承德;今年中国外交有亮点[N];解放日报;2012年
8 记者 李琰 王远 于淼;第八届“蓝厅论坛”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2年
9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2013年的中国外交: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N];解放日报;2013年
10 ;读“蓝厅热词” 把脉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任远U,
本文编号:1344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4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