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移动媒体使用对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21:27

  本文关键词:移动媒体使用对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影响研究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媒体 接入沟 使用沟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摘要】:本文利用"2016年江苏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调查中苏州、连云港、扬州三市的问卷数据,结合被访者移动媒体素养的调查数据,探究移动媒体的接入和使用对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等因素在移动媒体接入、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是否使用移动媒体对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对人文社会科学态度以及运用能力均产生显著影响。在控制人口因素的影响后,移动媒体信息获取功能的熟悉程度对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均有显著影响,而使用移动媒体获取信息的频率只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影响显著,移动媒体使用时间对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三个层面均无显著影响。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questionnaire data of Suzhou, Lianyungang and Yangzhou in the "2016 Jiangsu Provincial Public Literac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bined with the survey data of respondents' mobile media literacy.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mobile media access and use on the publ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literacy. The study found that age, education, monthly income and other factors in mobile media acces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use. Whether the use of mobile media on the publ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grasp, o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ttitude and the ability to use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After controlling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factors. The familiarity of mobile media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literacy. However, the frequency of using mobile media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l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knowledge master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hile the time spent by mobile media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hree level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literac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基金】:江苏省社科联“2016年江苏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调查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移动互联新媒体的采纳与使用”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C12;G20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人文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学问。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就是公众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能力[1]。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不仅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还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亚军;面向新世纪,开拓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新局面[J];教学与研究;2000年12期

2 ;《河南社会科学》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J];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3 ;用科学态度对待人文社会科学[J];成人教育;2001年10期

4 ;为人文社会科学鼓与呼[J];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5 晓指;“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1”在京举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06期

6 孙激扬;国际名城与人文社会科学[J];江南论坛;2001年03期

7 邹东涛;高层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04期

8 郭贵春,殷杰;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及发展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09期

9 袁贵仁;用科学态度对待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11期

10 蔡毅;人文社会科学是引领自然科学前进的有力保障[J];学术月刊;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纪宝成;;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纪宝成;开拓创新 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大椿;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年

3 记者 江涛;人文社会科学要站在时代的最前列[N];人民日报;2001年

4 纪宝成;人文社会科学的“他山之石”[N];光明日报;2007年

5 马费成;如何评价人文社会科学[N];光明日报;2007年

6 王传飞;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观园[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的若干问题及应对[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杨义;人文社会科学的归属、价值和责任[N];人民日报;2009年

9 毕研韬 旅欧学者;人文社会科学也要讲实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琳 编译;人文社会科学:拟定跨学科科学议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潘照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石亦璞;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理解和说明”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牟宗泉;促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管理创新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16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416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2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